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思
中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67
  • 关注人气:1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中国人养儿防老的思想真的正确吗?孩子难道就是父母防老的工具?”2022年9月13日—16日写作笔

(2022-09-17 13:21:31)
分类: 现代社会 改革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思想真的正确吗?孩子难道就是父母防老的工具?

2022年9月13日16日

 

写作笔记

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教育,我在我的关于教育的一百四十万万字的文书稿中,罗列的可能不只一百害了。想不到的是,在这篇文稿中居然又发现和揭示了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又一害——严重地破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

唉,这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真是害孩子、害人、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害民族、害事业不浅啊!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自我养老】

在古代社会,中国的养儿防老传统是非常好的传统,是构筑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的非常好的纽带

中国古代社会在“养儿防老”这根纽带作用下建立起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可以因为“老年人自我养老”方式的形成而消失。但中国古代社会因为养儿防老这根纽带所建立的家族关系和亲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是应该维系和加深的。因为这种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泛爱关系、文明关系一样,也是一种美好的合理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有民族特性的、能让人相互更亲密的美好关系】

【对我们民族来说,有两种传统真的是应该维系和保持的。一个是我曾经在我的文稿中提到的“喜欢热闹”的传统。一个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家族传统和亲人的情感关系】

【鉴于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对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严重破坏的状况,改应试教育为育人教育、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真的是迫不及待的历史使命】

 

正文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思想正确还是不正确,这个问题必须历史地看。而不能抛却历史,自我为中心意识出发,用现在的自私自利观念来看这个问题。

 

从历史来看,古代社会没有福利制度,人老后是没有现在的福利制度可依赖的,所以绝对地需要养儿防老。而养儿防老也就是这么形成传统这么延续下来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养儿防老的传统也是维系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的纽带。想想看,一个中年人以养老的方式奉养着自己的父母,而他又需要他的子女在他老了的时候奉养自己,这不就是由“养儿防老”这个纽带维系的三代人家族关系和亲人之间的情感吗!

 

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国的养儿防老传统是非常好的传统,是构筑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的非常好的纽带。

 

当然,这一切在社会进入阶层社会之后,就都改变了。是以两种方式改变的。一种是好的方式改变,一种是坏的方式改变

 

对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来说,什么是以好的方式改变的呢?那就是,进入阶层社会的社会,通常是建立起了福利制度的,是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就包括养老这一制度(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很复杂的,不是我们这里可以用完全客观、完全真实的分析来加以详尽说明的。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用并不十分准确的方式简单地介绍一下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福利制度中的退休福利,就是公民通过纳税的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交给政府管理。政府在管理好这一部分福利费用的同时,还要让这一部分福利费用不断地增值。然后公民在退休后从政府管理的福利费用中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以用于自己的老年生活,从而实现了自我养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流行的那种说几个中青年人供养一个老年人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凡是建立起了退休金制度的社会,都是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养儿防老传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养老方式由“养儿防老”转变为“老年人自我养老”,这应该是一种社会合理性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养儿防老”传统以好的方式改变的体现。

 

那么对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来说,什么是以坏的方式改变的呢?那就是,在人接受长大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在未成年时期就于无形中形成一些非常负面的观念、意识、惯性。如:自我为中心意识、终身追逐私利的惯性、只自私只自利的观念、用金钱和利益衡量一切关系(如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戚惯性、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的意识、丧失辨别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本性和能力、价值观扭曲,等等,等等。在长期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作用下产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这些观念、意识、惯性,不仅会用来支配人的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也同样会用来支配人的与自己有至亲关系的人的交往关系,如与亲戚的交往关系,如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关系,乃至与父母的交往关系。当人们用在长期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作用下产生的那些负面的观念、负面意识、负面惯性来支配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就会认为父母希望与子女保持关系就是要让自己为父母养老、就会认为把自己的金钱花在父母身上就是自己的利益损失、就会认为不仅不应该付出利益为父母养老而且父母的财产也应该属于自己这样一些极度扭曲的观念意识。当人们用这样的观念意识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就会产生“孩子难道就是父母防老的工具?这样冷酷的、决绝的、没有一点亲人情感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问题来。当子女用这样冷酷的、决绝的、没有一点亲人情感的、没有人性的观念意识对待父母时,那简直是对父母的无情打击,是子女与父母亲情关系的决绝,是子女对父母情感的决断。看看现实,看看那些强势妻子胁迫丈夫冷落父母的事实,看看那些强势儿媳妇无情对待婆婆的事实,就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在“养儿防老”这根纽带作用下建立起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遭受到了多么严重的破坏。这种事情发生的越来越多了,多到近乎到了普遍程度了。这就是“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被以坏的方式改变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更加发展和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会自我养老的,是不需要养儿防老的。但这丝毫不等于是子女可以与父母断绝情感的理由,丝毫不等于是子女可以与父母决绝亲情关系的理由。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可以因为“老年人自我养老”方式的形成而消失。但中国古代社会因为“养儿防老”这根纽带所建立的家族关系和亲人的情感关系,还是应该维系和加深的。因为这种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泛爱关系、文明关系一样,也是一种美好的合理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有民族特性的、能让人相互更亲密的美好关系。

 

面对国人在接受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后,所产生的对古代社会所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的严重破坏,所以那种让未成年人产生负面观念、负面意识、负面惯性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真的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的教育再继续下去,那是会让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极度扭曲的,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极端错误的观念意识的,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只自私只自利的人的,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终身追逐私利的惯性的,是会让国民素质维系在越来越低水平状态的,是会让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彻底地荡然无存的。

 

对我们民族来说,有两种传统真的是应该维系和保持的。一个是我曾经在我的文稿中提到的“喜欢热闹”的传统。一个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家族传统和亲人情感关系。对保持“喜欢热闹”这个传统来说,这是可以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作用下很容易做到的。但对维系家族传统和亲人感情这一传统来说,则只能通过育人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做得到的。

 

鉴于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对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严重破坏的状况,改应试教育为育人教育、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真的是迫不及待的历史使命。

 

 

 

2022年9月13日16日

 

写作笔记

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教育,我在我的关于教育的一百四十万万字的文书稿中,罗列的可能不只一百害了。想不到的是,在这篇文稿中居然又发现和揭示了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又一害——严重地破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

唉,这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真是害孩子、害人、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害民族、害事业不浅啊!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自我养老】

在古代社会,中国的养儿防老传统是非常好的传统,是构筑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的非常好的纽带

中国古代社会在“养儿防老”这根纽带作用下建立起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可以因为“老年人自我养老”方式的形成而消失。但中国古代社会因为养儿防老这根纽带所建立的家族关系和亲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是应该维系和加深的。因为这种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泛爱关系、文明关系一样,也是一种美好的合理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有民族特性的、能让人相互更亲密的美好关系】

【对我们民族来说,有两种传统真的是应该维系和保持的。一个是我曾经在我的文稿中提到的“喜欢热闹”的传统。一个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家族传统和亲人的情感关系】

【鉴于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对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严重破坏的状况,改应试教育为育人教育、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真的是迫不及待的历史使命】

 

正文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思想正确还是不正确,这个问题必须历史地看。而不能抛却历史,自我为中心意识出发,用现在的自私自利观念来看这个问题。

 

从历史来看,古代社会没有福利制度,人老后是没有现在的福利制度可依赖的,所以绝对地需要养儿防老。而养儿防老也就是这么形成传统这么延续下来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养儿防老的传统也是维系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的纽带。想想看,一个中年人以养老的方式奉养着自己的父母,而他又需要他的子女在他老了的时候奉养自己,这不就是由“养儿防老”这个纽带维系的三代人家族关系和亲人之间的情感吗!

 

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国的养儿防老传统是非常好的传统,是构筑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的非常好的纽带。

 

当然,这一切在社会进入阶层社会之后,就都改变了。是以两种方式改变的。一种是好的方式改变,一种是坏的方式改变

 

对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来说,什么是以好的方式改变的呢?那就是,进入阶层社会的社会,通常是建立起了福利制度的,是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就包括养老这一制度(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很复杂的,不是我们这里可以用完全客观、完全真实的分析来加以详尽说明的。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用并不十分准确的方式简单地介绍一下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福利制度中的退休福利,就是公民通过纳税的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交给政府管理。政府在管理好这一部分福利费用的同时,还要让这一部分福利费用不断地增值。然后公民在退休后从政府管理的福利费用中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以用于自己的老年生活,从而实现了自我养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流行的那种说几个中青年人供养一个老年人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凡是建立起了退休金制度的社会,都是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养儿防老传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养老方式由“养儿防老”转变为“老年人自我养老”,这应该是一种社会合理性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养儿防老”传统以好的方式改变的体现。

 

那么对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来说,什么是以坏的方式改变的呢?那就是,在人接受长大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在未成年时期就于无形中形成一些非常负面的观念、意识、惯性。如:自我为中心意识、终身追逐私利的惯性、只自私只自利的观念、用金钱和利益衡量一切关系(如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戚惯性、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的意识、丧失辨别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本性和能力、价值观扭曲,等等,等等。在长期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作用下产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这些观念、意识、惯性,不仅会用来支配人的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也同样会用来支配人的与自己有至亲关系的人的交往关系,如与亲戚的交往关系,如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关系,乃至与父母的交往关系。当人们用在长期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作用下产生的那些负面的观念、负面意识、负面惯性来支配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就会认为父母希望与子女保持关系就是要让自己为父母养老、就会认为把自己的金钱花在父母身上就是自己的利益损失、就会认为不仅不应该付出利益为父母养老而且父母的财产也应该属于自己这样一些极度扭曲的观念意识。当人们用这样的观念意识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就会产生“孩子难道就是父母防老的工具?这样冷酷的、决绝的、没有一点亲人情感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问题来。当子女用这样冷酷的、决绝的、没有一点亲人情感的、没有人性的观念意识对待父母时,那简直是对父母的无情打击,是子女与父母亲情关系的决绝,是子女对父母情感的决断。看看现实,看看那些强势妻子胁迫丈夫冷落父母的事实,看看那些强势儿媳妇无情对待婆婆的事实,就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在“养儿防老”这根纽带作用下建立起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遭受到了多么严重的破坏。这种事情发生的越来越多了,多到近乎到了普遍程度了。这就是“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被以坏的方式改变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更加发展和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会自我养老的,是不需要养儿防老的。但这丝毫不等于是子女可以与父母断绝情感的理由,丝毫不等于是子女可以与父母决绝亲情关系的理由。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可以因为“老年人自我养老”方式的形成而消失。但中国古代社会因为“养儿防老”这根纽带所建立的家族关系和亲人的情感关系,还是应该维系和加深的。因为这种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泛爱关系、文明关系一样,也是一种美好的合理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有民族特性的、能让人相互更亲密的美好关系。

 

面对国人在接受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后,所产生的对古代社会所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的严重破坏,所以那种让未成年人产生负面观念、负面意识、负面惯性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真的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的教育再继续下去,那是会让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极度扭曲的,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极端错误的观念意识的,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只自私只自利的人的,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终身追逐私利的惯性的,是会让国民素质维系在越来越低水平状态的,是会让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彻底地荡然无存的。

 

对我们民族来说,有两种传统真的是应该维系和保持的。一个是我曾经在我的文稿中提到的“喜欢热闹”的传统。一个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家族传统和亲人情感关系。对保持“喜欢热闹”这个传统来说,这是可以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作用下很容易做到的。但对维系家族传统和亲人感情这一传统来说,则只能通过育人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做得到的。

 

鉴于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对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亲人情感关系严重破坏的状况,改应试教育为育人教育、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真的是迫不及待的历史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