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2022-07-29 15:34:00)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2022年7月27日—29日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自利本能和自我为中心意识的结合,会使人成为一个自利本性+自私意识的人】
【当人处在自利本性+自私意识的状态下时,也就不愿意生孩子】
【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产生在家庭中的这种反人伦恶果,是会以极快的速度和波及范围极广的方式影响一茬一茬和一代一代青年的生育观念的。在这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青年看来,既然养育孩子产生的是这样一种让人焦虑、让人痛苦、让人受折磨、与孩子相互仇视、让人因为养育孩子而后悔的反人伦现象,那只会让越来越的青年、甚至是会让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青年拒绝生育孩子的】
【当社会发展到社会和国家应该承担养育孩子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和国家却没有承担起养育她的未来公民的责任时,当社会不能形成新型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时,当社会一直沿用养育孩子是父母责任的传统时,可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以上诸多原因,而不再愿意恪守历史的那种父母承担养育孩子责任这一传统,而放弃养育孩子的责任,那结果就只能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不育】
【对生育和养育孩子这个问题来说,它不再是一个人的个体和家庭属性的社会问题了,而已经发展和上升为了社会属性的社会问题了】
【生育问题已不是只须在人的个体和家庭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需要在社会层面来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当作社会进步来解决的社会问题】
【生育问题也就不是只须在人的个体和家庭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需要在社会层面来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当作社会进步来解决的社会问题】
正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这是一般经济发达国家都会遭遇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开始面临的社会问题。而且可以肯定的说,因为中国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因素的存在,中国教面临生育率断崖式下降的社会问题,中国将面临更为严重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不愿意生孩子”的社会问题。于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也就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疑惑,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要提的问题,成为了中国社会必须用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不愿意生孩子?这应该与四个要素相关。
第一个要素是人的自利本性;
第二个要素是教育;
第三个要素是养育孩子的责任问题;
第四个要素是人伦关系。
【从人的自利本性来说】
自利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不过,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是自利,而不是自私。自利是所有生物先天具有的本性,没有自利本性的生物是无法存活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所有生物的呼吸空气的行为,都是在本性使然作用下的自利行为;所有生物的摄取食物的行为,都是在本性使然作用下的自利行为;所有生物的寻找食物的行为,都是在本性使然作用下的自利行为……。显然,哪个生物个体乃至哪种生物如若没有了这些自利本性和自利行为,那肯定是不能存活和存在的,人当然也不例外。
就人的自利本性来说,人的自利的本性与人的道德、品行无关。也就是说,不论人的道德是低下的还是高尚的,都是存在着自利本性的。人除了存在自利本性外,却又是可以存在表现为道德和品行涵义的自私的。如果说,人的本性是先天具有的话。那么自私则是人后天形成的观念和意识,属于人的道德和品行的范畴。
人的自利本性与人的养育或不养育孩子有很大的关系。
从历史来看,由成年人组成的家庭需要劳动力,需要有人继承自己的财产,需要有人照顾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需要养育孩子,这就是自利本性使然的结果。
而对现代人来说,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人们来说,通常是一个人的收入和预期的养老收入,完全可以使现在的自己和老年的自己过得很好,也就不需要有子女来照顾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同样会在自利本性的使然作用下而不愿意生孩子。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具有一大功能,那就是于无形中培养人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和把人造就成自我为中心者。当人具有了自我为中心意识和成为自我为中心者后,产生的必然是自利本能和自我为中心意识的结合,于是就会使人成为一个自利本性+自私意识的人,甚至会成为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当自私作为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时,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通常是从自我出发的,其行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自我的,通常是不会考虑原本应该存在而不使其存在的孩子的权利的,是不考虑社会利益的,是不考虑国家利益的,是不考虑民族利益的,是纯粹只为自己的。当人处在自利本性+自私意识的状态下时,也就不愿意生孩子。
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原本,一个家庭有孩子,有以以无忧无虑、不谙世事、单纯、玩、学习、帮助父母干活、参加玩一样的劳动状态为表现的童年的孩子时,这对父母来说,真的是能产生爱恋的,是能给父母带来一种特殊的美好情感的,是能让父母感觉到这种来自孩子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的,是能给父母带来特殊的快乐的。这些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不是物质所能带来的,是没有孩子的家庭所感觉不到和享受不到的。这是什么?这是正常的家庭人伦现象。
但是,遗憾的是,在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有孩子的家庭不仅感觉和享受不到有孩子所能有的所有这些个美好,不仅不会产生正常的家庭人伦现象,反而遭遇的是一种我们社会特有的反人伦现象。
因为在我们社会的特殊条件下,“上好学校-上好学校-上好学校、上大学-上大学-上大学、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实际上是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力量和效力的统治意识。在这一统治意识的统治作用下,在现行高考制度的引导作用下、在现在的只教知识不育人教育的催促和推动作用下,父母特别是父母中的母亲通常是以使狠劲的状态、以癫狂的状态逼孩子只学应试知识的,是以这种使狠劲和癫狂的状态摧残孩子的身体、精神、心理的,是以这种使狠劲和癫狂的状态剥夺孩子的天性和童年的,由此而产生一种孩子憎恶父母特别是憎恶母亲的反亲缘关系。随之又会因为逼孩子学习超越他们认知能力的知识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孩子根本学不会学不懂超越他们认知能力的知识,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孩子被指责和惩罚而产生的应激迟钝现象,孩子的应试成绩低,等等,等等),而产生父母特别是母亲厌恶孩子、孩子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相互仇视的反人伦的恶果。在现代的信息传播极为便利极为快捷的条件下,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产生在家庭中的这种反人伦恶果,是会以极快的速度和波及范围极广的方式影响一茬一茬和一代一代青年的生育观念的。在这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青年看来,既然养育孩子产生的是这样一种让人焦虑、让人痛苦、让人受折磨、与孩子相互仇视、让人因为养育孩子而后悔的反人伦现象,那只会让越来越的青年、甚至是会让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青年拒绝生育孩子的。
【从养育孩子的责任角度来说】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时,养育孩子就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就应该让人摆脱父母承担养育孩子责任的传统,以形成父母代为社会和国家养育孩子、父母按照国家的教育原则代为社会和国家教育孩子的新型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新型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中,在家庭存在正常的人伦关系的条件下,在父母能感受到由孩子能带来的特殊的爱怜、情感、享受的条件下,人是会延续养育孩子的传统的。
但是,当社会发展到社会和国家应该承担养育孩子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和国家却没有承担起养育她的未来公民的责任时,当社会不能形成新型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时,当社会一直沿用养育孩子是父母责任的传统时,可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以上诸多原因,而不再愿意恪守历史的那种父母承担养育孩子责任这一传统,而放弃养育孩子的责任,那结果就只能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不育。
从以上的对四个影响人的生育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中存在的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是有其社会原因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没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产物,甚至是特殊社会条件(如教育是只教知识不育人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条件)作用的产物。所以,要解决生育这种关系到民族繁衍的问题、关系到生产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问题,也就不是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如社会号召、社会动员的方式)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进步的方式,形成新的家庭关系和生活关系的方式,即国家和社会承担养育孩子的社会责任的方式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对我们的社会来说,还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使教育由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完全彻底地转变为真正的育人教育,以消除由教育产生的严重影响青年生育的观念意识和反人伦现象。
所以,对生育和养育孩子这个问题来说,它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人的个体和家庭属性的社会问题了,已经发展和上升为了社会属性的社会问题了。也所以,生育问题也就不是只须在人的个体和家庭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需要在社会层面来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当作社会进步来解决的社会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