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善·恶·道德”的微评汇编

(2022-06-20 20:29:43)

关于“善·恶·道德”的微评汇编

2022620

 

“善恶的根本是什么,善是什么,恶是什么?”

2022620

 

恶是什么?恶是一种人的从言行上对他人的权利、利益、人格、尊严、心理、精神、人身、生命进行侵犯和伤害的表现。当然,对人来说,人表现的恶有偶然性和本质必然性的区别。对本质还没有坏的人来说,他做的恶是偶然性的而对那些本质已经坏了的人来说,他们做恶就是一种必然。如那些贪污腐败者,如唐山的那些殴打女性者,如那些用毒教材毒害民族的人……。

 

善是什么?善是一种以付出情感的、物质的、利益的方式利于他人的、能让他人感受到温暖的、能让他人受惠的表现如在他人精神和心理危机的时候给他人以情感上的抚慰,如在他人生活艰难的时候给他人以物质和金钱的帮助,如在他人人身和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帮助他人脱离危险……。

 

其实,就人的行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善和恶之外,还有一种更有意义的、也更能由普遍的人所能为的一种关系,那就是人的具备基础道德(或曰基本道德)对基础道德的恪守。什么是基础道德呢?基础道德就是在什么也不付出的情况下,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在为己利己时,不做伤害侵犯他人的权利、利益、人格、尊严、心理、精神、人身、生命事情。比较来说,如果说人的由付出表现的善良属于上层道德(或曰高尚道德)的话,那么对一个社会来说,对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更应该具备的也是很容易具备的无需付出的基础道德即不做伤害侵犯他人的权利、利益、人格、尊严、心理、精神、人身、生命事情的道德

 

一个社会来说,只有大多数人通过育人教育具备了基础道德的基础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向上层道德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善从善相应的是做恶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一个社会不能通过育人教育使绝大多数公民具备基础道德,那么这个社会中的偶然做恶的人和必然做恶的人就会相应地多起来,甚至是会越来越多,这是会让做善事的人们的处境很尴尬很艰难的。

 

所以,国家的教育必须是真正的育人教育,育人教育必须以让所有公民具备基础道德为宗旨。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种逻辑链:在公民普遍具备基础道德的基础上→向上向善的人越来越多→偶然做恶和必然做恶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让做恶的人绝迹→社会进入一种风气、道德、人际关系最美好的状态。这样的社会状态是一种人所向往的社会状态,是一种人愿意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态,是一种可以让人生活得快乐、舒心、轻松、美好的社会状态。

 

关于基础道德,关于基础道德与上层道德的关系,关于道德与社会的关系,可参见本人的书稿《论道德》及其相关系列文稿

 

“当一个善良的好人有什么用?”

2022619

 

对大多数没有社会观念”的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搞不明白的问题因为在由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造就的人们的意识中,会形成一种固化的观念意识,那就是做什么都是为了获取利益的,对行善之事的认识也不例外。而事实上,善者做善事是并不求回报的。而在认为做什么事都应该获取利益的人们来看,做善事因为没有回报,那就是不公平的,就是吃亏了的,就是不值得的。所以就会形成做善事没有好处没有意义和做善人会吃亏没必要的观念意识。

 

还因为,对由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造就大多数国来说,因为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和行为,因为已经习惯于从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和做事,所以是缺失“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所以人们会有社会应该是一个合理、和谐、文明的社会这样的观念意识没有每一个人都应该生活合理、和谐、文明社会中观念意识,没有自己应该是一个合理、和谐、文明的社会中的一分子的观念意识

 

因此,大多数国人形成的是这个社会因为是尔虞我诈的社会、人做善事得不到回报、人若太善良了就无法适应这样的社会所以人不应该太善良了这样的观念意识(从人存在和固化这种观念意识来看,这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的对公民的毒害作用真的是太大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是善良的人,这个社会中的善良一分子(当一个人是善良一分子时,自然就不会是尔虞我诈中的一分子,社会就少了一个尔虞我诈者)那这个社会就是由善良者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能够是一个合理、和谐、文明的社会,人们之间就能以善相互影响,人们就能以自己的善良影响下一代,就能让社会永远都是合理、和谐、文明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就都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而这样的社会是能让每一个人生活得快乐、舒心、轻松、美好的,是一种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存在于其中的社会这就是善良的意义,这就是做一个善良之人的价值。

 

“善恶之中,谁更是人的本性?”

2022619

 

人之初,无本性。也就是说,人在三岁之前,是不存在任何本性的,他们的行为都由本能支配的而本能是无善恶之分的。人只有在三岁以后,才开始逐渐地由意识来支配言行的,才可以表现善或恶的。

 

那么人的由意识支配的行为如何表现善或恶的呢?这就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了。

 

不过,这“后天”的教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家长的一言一行的感染式的教育,包括家长依据一定的观念意识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

 

因此,如果家长的一言一行是正确的理性的文明的,那家长感染给孩子的教育就是善的。如果家长是在用正确的合理的文明的思想观念教孩子的,那么给孩子的就是善的教育。如果学校是在用思想家们创造的先进的、现代的、文明的、平等的、爱的思想观念教学生的,那么给学生的就是善的教育。而人的本性就能由此教育而至善,就能形成善的本性。

 

但是,当家长只是逼孩子学应试知识而不教其善,当学校教育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而不教学生善,那么人就会在这种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中于无形中形成恶的本性。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制力来遏制恶的本性时,那么存在于他身上的恶的本性是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的。

 

那些唐山殴打女性的人们就是在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中形成恶的本性并表现出来的;那些制作毒教材的人们就是在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中形成恶的本性并表现出来的……。去对照现实吧,人的恶的本性有不是这样形成的吗?

 

如果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绝对大多数的人表现的都是善的本性,那么他们所经历的教育又是什么教育呢?难道会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吗?难道不是真正的育人教育吗?所以,对教育来说,是教人以应试知识而致人无善的本性更重要呢?还是教人以善而致人有善的本性更重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