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之【关于中国未来的教育】

(2022-05-02 01:13:05)
分类: 文化 教育 法 爱

评《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

全文17000字)

202241327日凌晨5

【关于中国未来的教育】

 

在分析了《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所涉及的教育革命、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问题后,让我们再看看《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所表达的再一个荒唐观念,既所谓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应该通过所谓的教育“新基建”,通过所谓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通过“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通过“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来极大地提高师生比(既一个教师可以教更多学生的比例),从而明显地改变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落后状况,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经济性质的行业,把教育与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业相类比,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可以通过减少劳动者人数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的行业,有这么看教育的吗?这么看教育不感到别扭吗?如果说这也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话,难道这种教育思想不荒唐不荒谬吗?如此荒唐如此荒谬的教育思想可能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独创独有的吧。

 

教育是事业,但不是一般的事业,而是育人的事业,是培育每个个体的人的事业,是教养全体公民的事业,是造就民族的事业。是通过有正确教育思想的、有正确教育理念的、有生动育人艺术的教育者把每个个体的人培育成体魄健康的、具备了做好人好公民内在素质的、有爱的知道尊重的、有“自己想思维方式”的、有兴趣有爱好的、奠定了能够成为人才的“后天条件”的人的事业,是把所有人教养成高素质公民的事业,是把整个民族造就成高度文明民族的事业。因此,教育表现为的是越来越有爱的、越来越尊重孩子的、越来越有育人教育理念的、越来越会育人的、越来越会用艺术育人的教育者来从事的与孩子面对面实施教育的崇高事业。

 

这种蕴含育人本质的教育事业,这种有着育人内涵的教育事业,是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吗?是“行业”可比的吗?

 

请问《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那些通过所谓的教育“新基建”、所谓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所谓的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所谓的“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数字们”、大大增加了的显示数字和图像的“屏幕们”,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吗?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吗?有爱或有真实情感的爱吗?知道尊重或表达的是真诚的尊重吗?它们会用真情育人吗?它们会向受教育者传授通过人才可以表现的爱和尊重吗?它们会用心灵和情感育人吗?它们会用生动感人的艺术育人吗?如果它们对这些或者是都没有或者是都不会,那所谓的由教育“新基建”体现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的意义何在呢?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何在呢?这又是不是一种新形态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呢?是不是会产生与由人进行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极端化应试教育”同样的甚至是加重了味道的系列性的涩果苦果恶果呢?

 

对教育这一事业来说,从育人的角度来看,从育人要实现的目标来看,从育人教育要产生的人的质量来看,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该表现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机械和机器人对劳动者的取代,社会面对的将是从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人越来越少,而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将会越来越多的大趋势。尽管教育不是挣钱吃饭的职业,不是发展经济获取利益的行业,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但有不断地提高育人质量的目标和要求,有使育出来的高质量的人能更好地组成、体现和适应文明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有能让公民体现社会更文明更和谐的目标和要求,有由育成的高质量的人使社会表现为是充满爱和尊重的目标和要求,有从育成的高质量的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厌恶劳动的没有职业贵贱意识的且产生更多大国工匠的目标和要求,有能从育出的高质量的人中出现更多的做事业人才的目标和要求,有能从育出的高质量的人中不断出现卓越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对这样一些目标和要求的实现来说,这应该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表达所谓的教育“新基建”、所谓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所谓的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所谓的“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所谓的提高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思想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导致的越来越多机械和机器人对劳动者的取代的趋势来看,还是从赋予教育本身的育人质量育人效果的目标和要求来看,教育不仅不能是需要用新基建用最深刻的数字革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不仅不能是极大地提高师生比(即一个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教育教更多学生的比例)的行业,反而需要的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有爱的、尊重孩子的、有正确育人教育思想的、有正确育人教育理念的、会育人的、会用艺术育人的人来从事教育这一神圣事业,来极大地减少师生比(即一个老师教尽量少的学生)。也只有这样,有爱的、尊重孩子的、有着正确育人教育理念正确教育思想的、会育人的、会用艺术育人教育者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受教育者面对面,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向受教育者传授爱和尊重,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向受教育者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向受教育者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去激发孩子“自己想思维方式”的活力,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去有针对性地培育能够使人成为人才的“后天条件”,教育者才能用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把育人艺术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教育者才能通过与受教育者更多时间和机会的面对面来提高教育的育人质量。这里,让我们借用《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中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句话(不过需要把这句话中的“行业”改成“事业”)和“人海战术”这一术语来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不仅以前“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以后也应该仍然长期都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而且越来越密集的一个劳动密集型”;那就是,不仅以前的教育事业表现的是“人海战术”,而且未来的教育事业要朝向更“人海”的战术发展,用更“人海”的战术把人育的更好。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曾经一度的撤点并校潮。为什么要撤点并校?因为教育是只教知识的,因为“落后”的学校教育质量(即应试成绩)太差,因为学校数量太多师生比太小(即一个教师教的学生太少),导致了“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太低。正是基于对教育的这种认识,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撤点并校潮。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城镇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是学校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是虽然改变了教育者的人海状况却形成了受教育者的人海状况,是师生比(即一个教师教尽量多的学生的比例)的大幅度提高,是只教应试知识的“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所有这些,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教育“景观”了)。这种明显地不符合教育育人本质的、明显地影响教育育人功能的做法被国家禁止了。那么《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倡导的通过所谓的“新基建”所谓的“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以实现的“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来大幅度的增加师生比(即一个教师尽可能教更多学生的比例),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来大幅度的提高教育质量(即应试成绩),与曾经的“撤点并校潮”又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从教育的育人本质来说,这种具有技术现代化意义的“撤点并校潮”是不是也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禁止撤点并校的措施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同样,对技术现代化意义的“撤点并校”也是需要警惕需要权衡的。从育人的角度来说,学校的规模确实不应该太大,班级学生的人数确实不应该太多,但必须是让所有的学校去做育人的教育,去由学校体现教育的育人本质,那才是有意义的。而且会因为不断地减少师生比(即一个教师教尽量少的学生的比例),通过教育的越来越“人海”的战术,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把育人教育做得更好,把人的质量育得更好。所以,一个学校动辄几千上万学生,一个班级动辄有七十八十个学生,真的不应该是学校应该有的规模和状态。甚至,应该从教育育人本质的体现、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教育面对面育人传统的保持出发,以法律的方式限定学校的规模和师生比,以维护教育面对面的传统,以保证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和育人质量的提高。当然,精简学校的管理机构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缩小学校规模的情况下,学校的管理机构却不精简,相对来说就是学校管理机构的庞大臃肿,是会形成管理人员的人海状况的,是会吃掉教育经费的,这将会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

 

我们这里说的所有的“教育者用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受教育者的面对面”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表达的所谓的“新基建”所谓的“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所谓的提高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所谓的“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的教育思想根本无法做到的。不仅做不到,而且通过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所建立的鸿沟、通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屏幕构筑的“隔离墙”、通过提高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所形成的1:无限多(如一个教师教更多学生、如一个班级有七八十个学生那样的局面),必然起到的是阻隔教育者用更多的的时间和机会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样式除了教知识外,它与育人有关系吗?它能育人吗?它能让教育者面对面地育人吗?这样的教育样式难道不是另一种形态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吗?这种形态的只教知识不育人难道不是用由数字由屏幕进行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来取代由人进行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吗?数字化屏幕化的只教知识不育人能比人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好到哪去呢?这样的教育思想难道不荒唐不荒谬吗?

 

如果说《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说的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未来样式的话,是一种不可取的教育样式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的教育样式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中国未来的教育绝不应该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所表达的那种经过最深刻的一场革命”的、使教育工具更现代化的、使教育本身成为更现代化的教知识的工具那样的教育,不是因为减少了教育者的“人海”而无法育人的教育,不是用由数字由屏幕进行的只教知识不育人来取代由人进行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教育。中国未来的教育应该确如我们上述分析的那样,是经历一场革应试教育命的教育,是大幅度提高育人质量的教育,是充分体现育人方式现代化的教育,是越来越密集的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教育。但这只是中国未来教育的总体构架。

 

教育除了有总体构架外,还应该有具体的教育样式。一般来说,具体的教育样式是对应于教育的总体构架的。

 

如果说四十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极端化应试教育”就是一种教育总体构架的话,那么现实中的由难度越来越大量越来越多的知识内容、学生越来越长的学习应试知识的时间、学生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和应试压力、学校事务的非教育化,等等,等等,就是对应于“应试教育-极端化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总体构架的教育样式。同样,如果说《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作者所表达的通过教育新基建而实现的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和由这一场“革命”产生的“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提高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也是一种教育的总体构架的话,那么对应于这种教育总体构架的教育样式就是学生用越来越多的时间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的电子屏幕、是教育者越来越少地与受教育者面对面、是学生面对屏幕去接受来自屏幕“优质教育”中的知识教学这样一种教育样式。

 

那么相对于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未来的育人教育总体构架,那应该对应的是怎样一种教育样式呢?那就是:

 

在把更多的教育经费用在为学生办保险的基础上,在把更多的教育经费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的交通费用支出的基础上,在形成缜密的有组织的把学习内容融入到玩中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在(包括汉语拼音在内的)知识学习的减量减难度的基础上,在去(除)分数去(除)考试的基础上,在对(除语文之外的)知识学习的要求是“学过了 知道了 就行了”的基础上,在无或少知识作业多思考作业(多思考作业,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基础上,形成的让全国的学生都动起来、用至少四分之一的教学时间让包括农村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去看现代化的工厂和农场、去接触大自然、去看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去荣军疗养院和养老院、去烈士陵园、去红色教育基地、去劳动基地参加劳动,以达到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舒展学生们的心情、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意识、让学生不厌恶劳动、通过思考作业增强学生“自己想思维方式”和“自己想思维能力”这样一种教育样式。

 

还有,在教育成功转型为育人教育的基础上,在校长群体的教育理念固化在教育为育人的基础上,在学校事务简约化的基础上,在学校管理机构简化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教育经费用在扩大教师“人海”上,用在减少师生比(即一个教师教尽量少的学生的比例)上,使教育成为越来越密集的“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样式。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最终演化为这两个样式,我们的孩子该是有多么地快乐,我们的孩子该能得到多么好的育人教育,我们的孩子该能得到多么好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公民该是多么地有素养,我们的社会该出多少做事业的人才,我们民族该出多少杰出人才,我们的各项事业该得到多么好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和谐的社会,我们的民族该是多么文明的民族。教育能给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能给我们国家的发展能给我们民族的发展积赞多大的后劲,

 

如果我们的教育确立的是这样的以育人为核心的总体构架和这样的具体样式,那就别再搞什么教育“新基建”了(说句不好听的话,所谓的教育新基建,那应该是一种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命的“新基建”,是用屏幕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割开来的“新基建”)。对教育中的知识教育来说,就像教育家李镇西说的那样,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够了。对教育中的育人来说,则必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正因为如此,亦如我在我的一篇文稿中说的那样,对所有的领域和行业来说,都需要也必须是不断地采用新技术的,而唯有教育是个例外,唯有教育是需要恪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这个传统的(当然,也不是绝对地恪守传统。比如,可以把黑板和粉笔换成白板和电子笔,把简单的朴素的育人标准上升为现代的文明标准。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这个传统是绝不能改变的)。这样的恪守传统的教学和育人,真的是不需要规模宏大的教育新基建的。

 

几十年来,在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的无形驱使下,我们把大量的教育经费用在学校规模的扩建上,用在学校的豪华体现上,用在电子设备的数量增加和更先进上,用在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师培训上,用在学校领导的官本位上,用在无谓的行政开支上,用在对学生灌输知识上,用在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上……,但就是没能用在学生的保险上,没能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交通费用上,没能用在对校长对教育者的育人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育人艺术的培训上。这种传统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式真的该改变了,该把更多的教育经费用在为每一个学生(当然也就包括农村的学生)建立保险上了,用在让每一个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交通费用上了,用在对校长对教育者进行育人教育思想、育人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育人要求的培训上了,用在增强教育者育人艺术的培训上了,用在增加需要与学生面对面的一线教师上了……。这种新的教育经费使用方式也应该是中国未来教育样式中的构成部分吧。

 

根据以上的分析,根据育人教育的本质,根据育人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育人教育未来发展应该有的总体构架和具体样式,我们可以据此说,《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非常荒唐的,甚至是极为荒谬的。对如此荒唐如此荒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必须予以警惕,不要被这种如此荒唐如此荒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所披着的深刻的一场革命”“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教育挣脱‘人海战术’关键一跃”“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华丽外衣所迷惑,不能由这种华丽外衣把中国未来的教育导向这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所体现的那种总体构架和具体样式去。更不能让如此荒唐如此荒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披着华丽的外衣来干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育人教育的变革,来影响育人教育的发展。

 

关于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现代化,关于教育格局,关于育人教育,关于育人教育艺术,关于育人教学方式,关于教育的恪守传统,关于不赞同教育新基建,关于不赞同教育的数字现代化,可参见本人的相关系列文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