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熊猫村庄》自序: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2021-04-05 16:42:38)
标签:
秦岭佛坪大熊猫文化最后的熊猫村庄文学 |
分类: 佛坪宝贝(评论) |
白忠德
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生态作家责任凸显,他们共同挖掘出一条大河,这河就叫生态文学。河里生物多样,泥沙都有,把它搞得很浑浊与太清澈,都不好,不浑不清的倒能养出大鱼。
我这话的意思是,不要纠结于概念,而是要诊断出病因,开出可行管用的药方,并按这方子抓药煎服,以减轻甚而根除疾患。
不难发现,人类中心主义、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欲望动力论、唯发展主义、科技至上观、消费文化,这些都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抗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困扰我们的难题,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整体观,弘扬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由此,我们必须清除一个人类根深蒂固的观念——征服与控制自然观,这是所有因素中最核心的。霍克海默说,这种观念在人类的始祖“把世界作为被捕食的动物并向其投射功于算计的注视中就有其萌芽了”。写出《寂静的春天》的生态作家卡森,坚决反对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我们还在使用‘征服’这个词。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宇宙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今天显得尤为关键,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类具备了能够改变并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然而,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它的反自然的战争必然也是针对自己的战争……只有很少人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意识到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卡森说的多好啊,可惜我们跑得太快了,听不进她的告诫,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吞下了自然严厉报复我们的苦果。
西方人建立生态伦理新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们也要建立起符合民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一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生态文明与生态平衡的理念得以确立,将会对我们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事实已经或正在证明,人类与自然和解退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近来看了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我是非常认同谢先生的论断:“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
人类和所有生物共同享有这个星球,曾经相依相存,共同面对大自然的残酷和挑战。然而,有一天人类的技能大大超出一切其他生物,占据了全部优势。其他生物成了被支配、被掠夺的对象,它们的生存及其命运就不再是自己的事情,更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态度和行动。我们曾疯狂捕杀动物,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我们也曾大规模开荒种地、建房修路,把动物逼到狭窄偏僻荒寒的地方。我们的行为加剧了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起自然的警告与报复。我们真的应该与自然处成朋友,而非敌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啊。
这在熊猫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大熊猫保护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动物保护有了立法,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熊猫栖息地进一步扩大,野生熊猫种群数量上升。而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这从侧面印证着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
傥骆古道、子午道等古道穿越秦岭,曾经人烟繁盛,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水患灾害,人们纷纷离开了这里,人们的自发迁徙为熊猫腾出了地盘。在佛坪三官庙,蒸笼场、骡马店、火地坝、李家沟、瓦房沟,那些淹没在丛林荒草中的房屋痕迹,昭示出昔日的繁华热闹。自然条件的恶劣制约了生产生活,居民大量迁出,如今仅剩下三五户,房屋倒了,耕地荒了,草呀树的趁机发疯,熊猫、羚牛、野猪们重新占领了这里。再过个一二十年,几个健在的中年人故去后,他们的子孙后代是不会再回来的,这儿就是名实相符的熊猫家园了。
村庄是人居住的地方,熊猫村庄便是人与熊猫混居的地方,三官庙居民越发少起来,熊猫愈加多起来,成为最后还有人户的熊猫村庄。终有一天,便只有熊猫了,那就改名“熊猫村庄”好了。我是期待着有更多地方,被岁月剥蚀为最后的熊猫村庄。
我也相信这一天不再遥远。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在秦岭实行了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工程,进一步扩大了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由长青林业局转制而来的长青自然保护区的经验表明,只要人类与自然打交道时克制一下欲望,保持一点谦卑,选择一些退让,自然便回报你想象不到的福祉与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