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以送给我吗?
(2017-03-24 09:55:24)分类: 小水滴 |
静静妈妈最近观察到孩子从别人家回来总会带些小礼物,有的也许是别人给的,有的也许是自己要的,想问孩子对物质是不是太感兴趣。
耘妮老师:
感谢静静妈带来的真实的讨论。
教育像任何一个学科一样需要真实的观察、诚实的思考,当然,观察儿童的同时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绪。如果引起了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要看的是自己的情绪。自己没有情绪时合适的教育才真正开始。
外境不变时,儿童的所有变化都是可喜的,他们在长大4岁或者6岁,对于物、对于权力、对于说谎、对于操作他人进行的小尝试都是长大的表现。好像他们在一岁多时用各种错误的方式使用勺子一样,即使他们真的”坏”也是可喜的,因为他们启迪我们看到自己。
日常成人的“贪心”或“给好处”,使孩子被物质束缚(过早的或过久的)。
比方说,没时间陪孩子,给孩子买个礼物吧,让他高兴高兴。
比方说,孩子捡到一片树叶,说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成人每次都怕伤害孩子的好意,每次都隆重的表达感谢(给好处),孩子会总是找到一个东西就送给成人。正常的人际关系里不这么隆重,某个姥姥没有这么照顾孩子,孩子就不干了,这就是太多满足孩子,造成了脆弱的孩子,以及对”物””得到”过于重视的孩子。
当家长观察到孩子的特点后,先反观自己的情绪,去除了情绪,把心念专注在帮助孩子成长上,放掉情绪才能下步,之后反观自己的贪念,在自己身上下手,孩子的改变会立竿见影。
关于静静的另一点观察:
当跟别人因为一个东西僵持不下,她会猛然放弃;
(如果她在意的真的是东西,她就不会猛然放弃)
在比她软一点的孩子那里她掌握主导权;
较小的、敏感的孩子喜欢静静,因为她不硬、不伤害。
静静妈关于孩子向别的孩子要东西或别的孩子送给她东西的话题,我认为:这个玩具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她需要的是像“闺蜜”一样的朋友。
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凭空孩子是不会处理的,孩子需要可模仿的成人。
先说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之间的自由玩耍,会处理关系的就能在自由游戏时创造游戏,并引导他人。
过度关注物品、玩具的孩子在自由玩耍时会比较被动,较大一点的就会威胁其他孩子,为了获得友谊朋友,她会向朋友索要东西或送东西诱惑别人,这样就获得不了真正的发展。
如果成人参与问了孩子或制止孩子,就是唤醒了孩子的思考,她会百思不得其解,就会更加强她的行为,成人就会更生气。”跟你讲明白了,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要问了别人才可以••••”类似的话貌似很好,很礼貌,但孩子不会听,不会这样的学。
所以在儿园里老师会拿很多时间处理这样的问题。处理这个问题就是做榜样做示范,比如自由游戏,讲故事时,会说一些:“我们大家一起玩•••”“我们都是好朋友••••”这样整体概念的语言,会有很多时间花在孩子们一起玩的氛围上,这样孩子就习得了怎样处理在玩耍中的关系。
在此耘妮要大赫举个例子:
比方说静静跟点点一起玩,小星过来拿了点点的玩具,静静要维护她的朋友说:”小星你放下,你不能拿”。老师怎么做呢?
耘妮在此飞速的想象了一下家长会怎么做:
没有打起来,家长一般会不管。
家长可能会想,人家静静跟点点玩儿呢,小星过来拿人家的玩具,没道理。
还可能会想,静静这是在维权呢,还用了和平的语言方式,我们为什么要管?
要是这都得管的话,那我们有多少事儿都得管?
可是大赫老师说:
老师要引导大家一起玩,最少也要说“在小水滴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在家里大家会难处理,因为有时你需要做孩子的妈妈,有时需要做朋友,有时需要做老师,这三个角色转换起来有点难,有点难也要试着做。
如果你仔细观察此时静静的心:她并不是在维权,因为那玩具点点喜欢,因为点点是静静的。静静才要维护的。
---有一种关系,叫做:你是我的,给你个好东西。
她不是我的,我对她不好,我对她不好就是对你好。
还有一种关系叫做:我们在一起,东西也在这里,我们总是能满足各自所需。我喜欢你,但我永远不会以我的名义而限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