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象力的玩耍
(2017-02-12 07:24:05)分类: 小水滴 |
孩子天生会玩儿,如果我们不干扰他。
有一位朋友分享说她小时候有一个画面,就是跟小朋友一起在柿子树下捡柿子花,把它们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当项链。这个游戏带来的满足的感觉,让她在中年时期还记忆犹新。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有想象力的游戏,你我可能小时候都以不同的形式玩儿过,本来掉在树下的柿子花是一无所用的东西,可是在你的想象中它可以是项链上美妙无比的绿宝石。
它是戏中的绿宝石。
小孩子时时刻刻是编剧者,编写,即兴演出着他内心深深需要的剧本,不用发工资。
孩子本来就是艺术家啊!
他们的作品别无选择的只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他们还不会取悦于任何人。
社会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他们送去各种艺术培训班,其中有些人说我不送他去学奥数,识字,珠心算,我送他去学钢琴,芭蕾,画画。让他从小有点艺术修养。
在送去之前,父母们知不知道你的孩子本来就是个艺术家?他们象个真正的大家那样,每天过着忘我的艺术生活,只演与自己心灵有关的剧,只画与自己的心灵有关的画。这何其难得!!
学了技术之后,他们反而会问你:我弹得好吗?---或者说:把这幅画挂起来,我画的。不是一次问,而是一遍遍的。甚至有一天,你不表扬那个结果,有一些孩子会失去了动力。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甚至不关心这些艺术品的后事儿。他们只管创作。我只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么纯粹的境界。
成人世界需要小说,故事,电影,戏剧。孩子世界离不开有想象力的玩耍。
在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我的班里老师们总会发现,会玩儿的孩子就是有救的,就好象说拥有艺术的人类世界还是有救的。
好象是在9.18恐怖事件之后,在当地,一些教育者们在一起开会,有人问,这件事儿对于孩子们有什么影响?一片沉默,后来老师们回答,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看不到孩子们玩儿了。
在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成年人也不会过艺术生活了。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或者有个别生活在极端处境下的孩子不会玩儿有想力的游戏。但那非常少见。
这并不说孩子所有游戏都是健康的,正好象成人世界的艺术作品,林林总总,也不全都是健康的。
在这里,我说的健康,就是拥有一种修复的能力,而疾病,就是卡在某种无法自己修复的处境里。
我今天只谈谈在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的游戏。
先说说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玩儿卖肉的游戏,孟母发现因为他家旁边有个卖肉的。孟母很聪明,她没有指责小孩,而是搬了家,所以她是个教育家,因为她首先观察儿童的游戏,然后她观察环境,然后她改变环境。搬家后孟子玩儿葬礼的游戏,因为他家挨着个办丧事的。然后孟母又搬家,搬到了一个私塾附近,这次孟子玩儿读书的游戏。
我并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我只是想借这个例子说明:
你看艺术家是别无选择的,他只管把他体验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如果你发现这个艺术作品不健康,那你不能指责艺术家,你要改变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如果你发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空洞,那你也不能指责艺术家,而要带他去体验有内容的生活。
你见没见过那种不具备修复能力的游戏?
我举个例子: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看电影,看小人书,很多战争,打日本鬼子,狙击战,地道战。有没有男孩小时候很时髦的装扮是带着个大盖警察帽,穿一身警服的?我见过男孩子们在村子里玩打仗游戏,也见过单独的男孩一个人在家里的床上玩儿战争,把扑克牌当成士兵,把被子当成山峦。这有想象力吗?非常有。
但是这个游戏具有良好的延展能力吗?---如果一个女孩想加入,比较难,最终有些女孩会觉得索然寡味。如果游戏中有人不想当坏人,也比较难。
这个游戏的内核是一股能量,要战胜。用武力的方式战胜对方。想玩儿得过瘾,总是得扮演战胜的那一方。
甚至当时的大人认为男孩就应该是这样的,不玩儿打仗游戏成不了男人。
我的小表弟那时候有个笑话,那时候大人爱问男孩子:“长大了当什么?”
男孩说:解放军
大家也期待我的小表弟也这么回答
但每次我的小表弟都会害怕地说:我不当解放军
大人问:“为什么?”
他说:“我怕死”
这也是个与死亡有关的游戏,我们得对死亡无所谓了才玩儿得了这个游戏。
健康的艺术不会是不均衡的。
也不会让人对什么人最本真的东西感到无所谓。
但不健康的艺术也会被人们长久的享用着。
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只管受影响,表演。他们会着迷与上瘾。也会走不出来。
因为当幼儿园老师,我家里有很多手工做的娃娃,来我家的孩子照顾她们,给她们铺床,抱着她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个男孩,他玩儿的游戏是把所有的娃娃都杀了,装在篮子里,他不是个变态的男孩,他只是玩儿过手机游戏。
我再举个女孩的例子:过去我带过的一个女孩,总是说自己是公主,每天的游戏里,她从来注意不到别人在做什么,只是把自己披上各种布,当一个什么不干,只是漂亮的公主。有时甚至布也不披,她的眼神经常直直地看着前方,好象不是看一个真实的东西,而是虚空中的一个什么,任何孩子只有当王子,才能跟她在一起玩儿。而玩儿的内容也只是称赞她象个公主才令她感兴趣。
当时家长咨询我:这是不是华德福有想象力的游戏让孩子变得“神游”了?(神游这个词在当时的蒙式教育里有时被提到)
我去这个孩子家里家访,发现是电影,迪士尼的卡通影像,迪士尼的其它相关书籍与产品,深深的摄住了这个孩子。她在虚空里看到的,不是别的,是荧屏上的影像。这种感觉好象我们看了个电影,晚上睡觉时,那些镜头还在脑海中回放一样。
因为孩子比成人更敏感,那些镜头会在他们脑海中更长时间的回放
有想象力的游戏只是种艺术形式,它本身不会让孩子不健康,好象一个碗,本身不会让你食物中毒,但碗里如果装了霉变的东西,才会让人吃了不舒服。
许多华德福老师感到,一切都是有救的,但如果媒体,屏幕上的影像,电子游戏进入了一个孩子的生活,调整就变得很难,屏幕是一个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对于感受性好,聪明的孩子来说。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长久的印痕。
好象是生活中的一般污渍很容易清除,但如果是个功能强大的化学染剂就很难去除。如果用了其它更强大的化学制品去除,又恐怕把衣物本身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