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的和假的 界限与孩子的想象力

(2015-11-01 05:21:51)
标签:

育儿

分类: 小水滴
艺术的世界里也会有商品画,如果探究,是谁带来了商品画?并不是艺术家,而是市场。
有人喜欢,这个人不是艺术家,是个普通人。某位艺术家为普通人画画商品画,挣了钱,其它艺术家也来效仿。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最开始是谁带给孩子虚荣?源头还在成人。
有人喜欢虚荣,这个人不是孩子,是个成人。有一个孩子迎合了,挣了赞美,其它孩子也来效仿。
孩子有时会在意虚荣的,外在的东西。我们给孩子实在的。
比方说,斯斯会说,耘妮老师,我喜欢你,我就说,我也喜欢你,斯斯说,你喜欢我穿的衣服吗?我说:你穿什么我都喜欢你。
孩子会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这时候他的精神就比较轻浮,这是可以的,没有问题。但是你可以说,那你去做吧。做是沉着的。这样孩子以他自己的“沉”为他自己的“轻”服务。不是家长象仆人一样为他的一个愿望服务
4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擦屁股了,有的孩子3岁已经在尝试。能照顾自己,人才感觉到真正的做为人的自豪。
5岁的女孩可以自己梳小辫了。妈妈不需要给孩子打扮的太完美,如果妈妈照顾得太好,孩子就很舒服 很满意,她不用改变,只需要依赖你。
想当轻松的妈妈可以这样,当孩子想要一个小辫时,你就说,嗯,还是短发吧,妈妈早上没有时间给你梳,然后孩子就很想,很想,你要让她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的梦想,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被满足的太快,没有什么时间来梦想。
然后她就自己开始梳。小水滴最早毕业的女孩子一直自己梳,在她没有能力梳之前,就是短发,
后来她给全小水滴的女孩梳头
有的妈妈说我就想给孩子梳头,我小时候大人忙,不给我梳头,别人有小辫我没有。
这是妈妈童年的缺憾。带着这个缺憾,给孩子梳头,对妈妈有格外的情感意义。
大家要去满足自己,治疗自己童年的伤痕,不要让孩子牺牲自己的能力来满足你。
真的爱孩子就是义无反顾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做事情。有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小狗小猫来宠爱,然后孩子就得牺牲他做为一个人的精神来扮演一个小不丁点儿,满足我们想宠爱个什么东西的愿望。孩子如果总是娇滴滴的说话,就是已经为我们牺牲了。
所有的问题唯有真爱可以解决,比方说孩子迷上假东西,妈妈要清扫自己心里的假东西,学习最真的爱。找到真东西,假货就不见了。
明明心里有假的,忍着不去想假的,那个假的就更大了。
妈妈要成长,成长是真货。
很多人一听成长就头疼,会问我难吗? 太难我就不想要了。这个就象学开车,学会了你才知道还是开车才轻松,学会之前总是觉得千难万难的。一家有三个人,都不会开车,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先学吧!他说:我不学,学了还不得光给他们当司机?那我多累?我想说的是,一个家庭中一般都是有一个人先学会开车。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第二个人又学会了。没有开始,就没有后来。一般来说,第一个学会的人是全家中车技最好的。因为他的擅长,使他得到了更多机会和助缘。-----成长之后不会更累。
你想让孩子行动,而孩子没行动,记住运用当下原则,在园里我会对刚学擦屁股的孩子说今天你擦三次,我帮你擦第四次。不洗手的孩子先不吃食物。两件事有真实的前后逻辑。
但如果你说你不洗手将来没人喜欢你。上不了大学。等等。就跟现在的事儿关系不大。
今天的抽象理论还是举例子,比方说那天,斯斯在兜里藏了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小棒棒,老师看到,就收起来,因为对其它孩子来说,这是一份特权,对斯斯来说,她拥有了一份特权,在这份特权里,她得到了一个好处:其它孩子会也想要,而她不会给他们。老师收走这份靠特权而感觉好的机会,斯斯才可以跟别人发生平等真实的关系,不收走孩子就迷在这里出不来。斯斯会因此不高兴,问我什么时候还给她,我说妈妈来接你时还给你。这就是破假还真。
这个小棒棒就是个商品画,其它孩子都在忙着玩儿,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赞美,只需要懂得。也不需要拥有,因为它属于全人类。但斯斯玩儿不了,她一心想把这个商品画挂在墙上,让别人来羡慕自己。
结果妈妈来了,我就还给她,妈妈没有意识到老师的心意。没有给孩子收起来,站在那里没走,跟别的妈妈聊天。几分钟后,大宝拿走了斯斯的小棒。---这是因特权而产生的抢夺。是斯斯炫耀在前,打破了她和小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才会有大宝的夺取。斯斯来找老师,我的回复是:你没有收起来,大宝就会拿。下次你要收好。---斯斯不想收起来,收起来她就得不到特权的感觉。这是真实的情况。
我不会帮她跟大宝要,帮她维持假象,我要让她受点苦。
妈妈那里发生了什么?妈妈只会看到表面物权,觉得那个是属于斯斯的,她就帮斯斯维护这个表面的的东西,她就对大宝说:这是斯斯的。大宝面对的是一个大人,她就怎么样?她会还给斯斯妈。因为大人说话了。然后斯斯妈说:这是斯斯的,你要去还给斯斯。----这就更假了。没有看到孩子内在的动力,不去处理始作俑者,反而去要求其它孩子去遵守死规章,要求没有遵守的孩子承担后果。这是是个假逻辑。或者说假道德,好象说我们要五讲四美三热爱,把行为上纲上线,不看背后的真实原因。
如果妈妈只是对大宝说:“把棒棒放在我手里,我保管。”都会好一些。这种做法,起码是把带来“假东西”的棒棒收到孩子的世界之外,好象把鱼冷冻到冰箱里,客厅里没有腥味了。
 老师做孩子工作时,只是简单的把小棒收起来,到了合适的时候还给孩子,与你的我的无关,作为人,可以以合适的方式使用合适的东西。物品的功能在于使用。只要我们需要,我们就可以使用。我们的使用妨碍了别的人,我们就收起来,先做别的。跟你的我的无关。孩子看不到她对小棒的使用妨碍了别人,老师看到了,因为老师是大人,老师的精神就好象是家长拥抱着孩子的两条胳膊。
一次小水滴有两个孩子在别人收玩具的时候不收拾,别人出去玩儿的时候,她们留在教室里。她们的妈妈特别重视礼教,愿意我们调教孩子,不过妈妈听到我们说起,俩孩子留在教室里,兴奋极了,后来老师请她们劳动,便问:这样孩子能意识到惩罚吗?我们给孩子以界限,并不是要惩罚孩子,更不需要孩子感觉羞耻。只是让孩子在整件事情里了解,如果没收拾好,就没办法出去玩儿。好象是你不插钥匙,就发动不了汽车。
 当老师收孩子小棒时,如果老师的引导方式变成“园里别的小朋友也没有,这是你的,咱们回家了再玩。"此类说法,不行。太清晰了,孩子的意识还没到那里,我们不提前说的那么清楚。本来她没有意识你的我的。也不需要这么做。
 打个比方,我们抱着孩子,只需用两只胳膊环着孩子,他就会让我会抱着,假如现在我们对孩子说:听着,孩子,这边是我的左胳膊,那边是我的右胳膊,你不可以超出我的两条胳膊之外,这叫做拥抱。-----难道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跟孩子的拥抱吗?
 再举个例子,小水滴幼儿之家的界限是,孩子们在小操场上玩儿的时候不可以离开操场,去草丛或马路上。如果孩子离开了,我们就送他回小水滴,或者是让父母带回家。这就是个行动,好象是抱着孩子的两条胳膊。有一段时间我跟一位妈妈谈界限。谈到孩子见了妈妈就会离开操场,邀请妈妈观察孩子的界限感,妈妈的理解可能是我们只要做到不离开就好了。于是第二天,她对我说,我跟孩子谈过了。今天他没有离开操场吧?------很多事情我们可以用谈话的方式让孩子做到,但那样孩子思考会更重。好象我们种下一颗种子,本来是要种在孩子的身体里的,结果种在了孩子的头脑里。他的头脑那里就太沉重了,然后有想象力的玩耍就玩不好。如果我们不打扰孩子,孩子本来是个艺术家。现在我们为了实现让孩子不离开操场这个表面的东西,跟孩子开了个会,让孩子变成了一个政客。然后我们发现政客的艺术品不够艺术。这也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跟孩子开的政治会议太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