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读《孩子成长历程》有感
(2014-02-28 22:08:25)
标签:
转载 |
20111128
刚读到第六章,我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感受。前一阵,我就有过这类似的感受,那就是,我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观察我周围的人们,太多的人的生活,是跟随社会上的、媒体中的导向的。年轻人,往往热衷于疯狂旅游和疯狂购物;学生家长们则倾心于蹲坑班和择校。人们每日奔波劳累,似乎没有空余的时间。即使有空余的时间,则是用在看电视、手机、电脑里那些他们喜欢关注的东西,继续接受媒体的导向。他们是这样有节奏地循环进行着他们的生活。
在书的第107页,即第六章“人类灵魂的层次”中,作者写道:“节奏具有非凡的品质,它既包含着运动(意志),又包含着自然法则(思考)。节奏就是遵循自然法则的运动。节奏具有形态,不是空间形态,而是时间形态。
宇宙节奏通过冬夏、昼夜的变换显现了出来。在这些节奏里,某些对立的状态交替出现;生物有机体也呈现出这些节奏,如:生物有机体发育的某些过程以连续性的节奏形式轮替出现。”
这些话看起来很抽象,不容易懂。但是,联想实际生活,就容易懂了。
“鲁道夫·斯坦纳指出,呼吸和循环的正常节奏并不是任意而为,而是反映了我们太阳系的宇宙大节奏。宇宙万物和生物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联系。节奏的基本法则就是心脏收缩和心脏舒张、吸入和呼出、接近和远离。情感也遵循同一法则,在近融感(接近、吸收、吸入)和离斥感(离开、拒绝、呼出)之间有节奏的摆动。狂喜接着就是沮丧,控制接着就是释放。”
“情感和这些节奏之间的关系会持续贯穿我们的一生。情感并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而是接受近感神经系统的调节。特别是儿童,情感与呼吸节奏和循环节奏紧密相连;就目前这个领域可以得出的结论而言,似乎这种相互关联程度在9岁或10岁时才有所下降,那时呼吸和循环变得更加稳定,只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才会影响到呼吸和循环。”
“这些观点对教育学者有直接的实用价值。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开发逻辑思维,体操和体育则帮助发展意志。孩子的游戏也有助于构建意志,当这些玩耍事实上有了特定目标的时候,这种玩耍就表明孩子有意识的意志在苏醒,而孩子在此之前的游戏玩耍则仅仅是与节奏功能有关系。”
“在教育中,理想的状态就是:意志的发展是直接借助肢体运动而不是借助大脑;也就是说,意志应该是在胳膊和腿参与完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当孩子们以拍手或跺脚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口诀表的时候,其效果会比强迫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也要快很多。如果是那种静坐式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运动冲动就受到压制,而当他们离开学校后,这些受压抑的运动冲动就会以恶意破坏的行为喷发出来。”
由此,我想起来常听到的一种说法: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是意志力坚强的人。我在体育运动上似乎比较弱,但在儿子是否上名校这个问题上,我似乎有坚强的意志。因为我选择了自己的路去走,而不是跟着社会上的潮流。这是为什么?在伯纳德·李维胡徳著的这本书的第七章“自我的发展”里,我找到了答案。
在书的第114页:“只要我们还在外部事件的河流上继续漂浮,我们就不能发展出强大的自我意识;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置身这些外部事件之外的个体的时候,这种强大的自我意识才会显现。成人既可以通过抵制外在世界、也可以通过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见来做到置身事件之外。……”
回到文章开头的感受,我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个思考,同样需要我内心的自我意识来抉择。
而孩子的自我发展是怎样的呢?在上面提到的第114页的省略号,实际上是这样的句子:“而小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作出回应并说:‘我不睡觉!’”
“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个固执期只是一个过渡时期,而且家长对孩子自我的出现应该感到高兴,这种态度有助于家长平稳度过这一段时间。正是通过抗拒外在世界,孩子才在锻炼他的自我意识。”
这句话对我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我需要以一种有趣的态度来对待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所谓叛逆期。那是他自我觉醒的重要时刻啊!虽然,我会不舒服他对我的抗拒,以前建立的有节奏的正常的生活会因他的一些抗拒而混乱,但这只不过是一个过渡、一段短暂的日子。我需要改变和他讲话的语言,比如在他说他想怎样做而我认为这个时候不应该这样做的时候,我不应该简简单单地、权威性地说两个字:“不行!”
其实,我的这个“不”字,不正是我的自我意识的显现吗?我的自我意识,和他的正在萌发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冲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沟通,尤其是我对他的理解和引导(他还没有能力理解我呢);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我的语气和我的表达。
“自我意识是持续绽放的——或者说至少是应该继续展开的,一直到老年阶段。”
《孩子成长历程》 伯纳德·李维胡徳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