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孩子成长历程》读书笔记
(2014-02-28 21:53:32)
标签:
转载 |
20111202
昨晚,将这本书合卷。
我的感觉是,它是我看到的最前沿的教育书籍,虽然读起来有些理解的不轻松,但是,感觉自己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自己能吸收的东西。毕竟它是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想起2006年,我读《多元智能》时,当时对那本书也是这个感觉。觉得自己幸运,也觉得儿子幸运。
前一阵,因为读了《六A的力量》,又拿起《圣经》来读,找到了有教义的那些章节,夹上页签。这也正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的情形,即,在你读完一本书之后,总能找到下一本要读的书。
原来正读的《佛典辑要》只得暂停。
这期间,我恰好看了喆妈给我的关于水实验的那个网络链接,让我想起来心灵感应的力量。我尝试了祷告,发现,祷告实在是一个和自己心灵接触的最好的方式,因为心灵的交流,必须排除外界的干扰,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于内心。
基督教文化里的这个发明,真是太妙了!
又想和妮妮交流,于是有了一些知心的谈话。我说:“我觉得佛和神,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妮妮总结我的感受说:“虽然你不信教,但你心里有自己的东西。”
现在有缘读《孩子成长历程》这本书,我一下子知道了“自己心里的东西”是什么了,那就是:高层次的自我。
虽然,这本书用绝大部分文字讲述了我们如何呈现给孩子那些学科,才能使孩子所有的灵魂力量——思考、情感和道德意志——被唤起,但在最后几页中,也讲述了我这个成人的成长所涵盖的内容。
“正如我们勾勒出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几个发展阶段,整个人生也是有成长阶段的。……生命本身也有三个阶段:青年期、发展期,最后是精神成熟期,每个阶段大约持续20年,或者按照系统化观点说,生命的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是21年。
到青年人21岁成年的时候,他对教育的需求并未终止。人在青年期的老师在成年后就被别的老师所替代:一方面是生活本身就是老师,另一方面,个体的自我也成为了自己的老师。”
哦,记得我曾发自内心地说过这句话:“生活是我的老师。”,现在,我又清晰地知道了,我的个体自我也是我的老师。前面谈到的我的所读、所看、所想,正是我的自我在默默召唤我。
“自我教育过程和自我精神成长过程能够持续的秘诀在于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人犯错误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人总是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错误。”
下面是关于孩子成长历程中,根据自己喜欢的方面,所抄录的一些文字。
针对目前媒体中“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如果你看了下面的文字,或许就会仔细想一想了。
“心理演变要成功地完成,身体器官机能就必须要达到某个特定阶段。如果心理演变发生过早的话,某些身体器官功能就得发展得更早。然而,过早的发展会威胁到孩子人格内部的整体统一性,也会威胁到孩子人格内部面向和谐的同化过程。谚语所说的‘万物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仍然是教育心理学的黄金定律。”
“……印象混乱、毫无意义的匆忙的当代都市生活诱使孩子出现如此早熟的发展。除此之外,许多家长——不幸的是还有许多教育体制——将某些学习领域过早或过于智力化地呈现给孩子们。‘一个人越早开始做某件事,日后他的学习就会越好’这个被普遍接受的论点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思想,而且与生物学发展领域内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共识都有冲突。一个骑手懂得,如果一匹马被过早驯服的话,那这匹马的余生将是一匹劣等马。所以骑手就会克制自己的不耐烦,等待合适的时机。当代人对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孩子——却失去了这样的理智的判断能力。
当然,让合适的学习时机轻易溜走,也同样是错误的。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许多事情都有一个所谓的敏感时期。如果错过敏感期,在后期阶段再学习一些材料就会比较困难,而且学习也不会那么深入透彻。
然而,当今时代,由于整个环境和学校压力,迫使孩子发展的阶段演变过早地出现,这样做所导致的危险更严重。”
“事实上,提前加速学习会导致孩子的身体发展出现紊乱,干扰其正常发展。生物平衡因身体发展受到了干扰而出现混乱,结果可能是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够充分,或者出现饮食或睡眠的紊乱;这些属于神经现象,若到那时,也许就需要医学或治疗干预了。”
“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关注的是孩子,并在孩子自我实现过程中提供帮助;因为每个个体的自我都是来自灵性世界的一个新启示。对人类逐渐绽放的‘我’的敬意是真正的教育工作的基石,敬意必须带着爱,这样自我才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这坚硬的物质世界留下自己的烙印。”
关于掌握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学习,我们现今的社会上有大量的写作班,其做法是否正确呢?看看这些文字分析:
“正确的路径应该如下:首先,成人或教师呈现给孩子的素材是如此生动、充满活力,以致于孩子能够将这些素材描绘添加进自己的思维意象库中去,孩子的自我将与这些素材产生连结。
一旦孩子吸收素材的过程开始了,这些素材就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个人体验,孩子也与这些素材具有了关联。此后,这些事情经过孩子的练习,就能够被孩子掌握,并成为能够被孩子无意识自动应用的技能。
我们可以用几个例子来阐明上述论述:阅读和书写就必须作为无意识的自动技能来学习。但是应该如何将这种技能教给孩子们呢?
截至目前,人们设计了无数种精巧的学习方法,试图让老师以最快或最好的方法将阅读和书写技能训练成孩子的一种反射行为。……
各种各样学习方法的倡导者都深信自己的方法能产生最快和最好的效果。然而,上述所有例子中,其结果无非就是孩子形成无意识地自动反射行为。整个学习过程只涉及到那个‘反射人’,而真实的人却身处物外,他厌烦了所有的练习,而且他会因厌烦而疲劳不堪。
……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字母的意象引入给孩子,以便那些字母的意象和孩子在故事中得到的所有体验能够连结起来,孩子就不会因为必要的练习而厌烦,也不会继续保持那种空洞和枯燥的感觉,因为此时孩子的灵魂充满着丰富的意象和体验。
……
采用这种办法学习书写的时间当然比采用别的方法花费的时间要长些,但是最终的收获却是别的方法无与伦比的。……孩子不仅习得了外在的技能,同时孩子的内在生命也得到了丰富和滋养。”
关于记忆。我们如今的教育,强调抽象记忆,看看作者的论述吧:
“当代教育方法主要集中在记忆活动上。考试体制强调那些随手可得的事实的必要性,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考试需要的答案。”
“记忆的首要功能包含着一种可以称作‘定位记忆’的能力。……从系统发育学的角度讲,定位记忆一定也是最早期的记忆形式。……定位记忆存活在精神生命的深层无意识层。” 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与情感关联的韵律记忆。
“韵律记忆的高峰出现在3到4岁之间,同时伴随出现的还有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孩子常常会在带有韵律节奏的活动中将这种创造性想象力表达出来。……韵律记忆不会让诗人在吟诵的时候感觉疲劳,这个事实至今仍未被教育学家进行过充分的探究。……9岁之后的孩子,这种记忆便浸没到艺术性体验里,在艺术性体验的过程中,韵律记忆构成了音乐和诗歌创造的基础,后来韵律记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抽象记忆和意识记忆代替。
只有当自我意识显现的时候,对抽象事实的完全有意识记忆才会存在,然后自我意识和意识记忆互相并行着发展。”
“……因此,在入学初期,老师应该将韵律记忆富有成效地加以利用,因为,韵律记忆不会引起疲乏感。
9岁之后,自我体验加大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孩子就出现了一种倾向:孩子和学校功课之间会产生距离感,孩子将在校所学当作与自己的精神生命无关的抽象材料来吸收;在青春期过后,这种态度会被孩子强化。
而9岁之前,孩子会潜心于老师在学校呈现给他的东西,而且孩子认同这些内容。因此,老师责任重大。同一材料既能以艺术化的元素呈现给孩子,也能以抽象的方式呈现给孩子。甚至可以得益于孩子那尚未完全泯灭的定位记忆能力,将它加以利用。……”
“相对实际年龄来说,那些超前发展的孩子,在最初记忆课堂所学内容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们的成绩单上的成绩总是很好。然而,老师应给他们施加一些外力,强迫性延长他们依靠孩子式韵律记忆的时间。从教育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经验表明,如果老师坚持做这些努力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将更像孩子,他们将保持天真烂漫的本性,而且他们的物质身体也会更健康。”——这让我想起来,我们这个社会上曾经流行的“少年班”里的孩子,他们过早地开始了抽象记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