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幼儿的工作与游戏》第五章

(2014-02-16 21:38:51)
标签:

转载

第五章 榜样与模仿以及意志力的培育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意志力的发展”与“意志力的培育”。尤其是孩子入小学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所著重的是:做模范的成人应该用他的全部心力,内外的安全感,充满爱的一贯性,喜悦与幽默感,以及完全的想像力和精神现况等。幼教师的任务特别是在每个过渡时期能敏锐地掌握每个帮助孩子的时刻。

而要了解幼儿发展,首先应该介绍的是具决定性的年龄:5-7岁的这一段岁月。如果我们观察幼儿生命最初的情况,可以发现他完全受周遭的一切环境所影响。他正如一个“感官体”一般,一个感觉器官就好比是一个“无我”的工具,可以让外物进入、渗透。以眼睛来做比喻的话,眼睛就是一个让外物进入的工具。这正是史代纳所谓人类内在中“意志力”之类的东西。整个生理身躯正是孩子精神心灵的“感官体”,而孩子精神、心灵的本质是来自前世与孩子本质最深层的内在。

史代纳提到:“很少有像我们在幼儿第一段生命期中所见到的,可以如此奇妙地影响人类性情的事物。我们看见幼儿的内在精神与心灵一日复一日,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如何地开启,他如何从四肢不自主的动作发展成自主动作;如何从依赖四周到独立自主;如何从婴儿的表情观察到渐趋成熟的独特性… …

而我们要重视的两个事实是:

1、儿童是完全的“感官体”(Children exist wholly in the sense)。

2、儿童是完全的“意志体”(Children exist wholly in the will)。

儿童会以他的意志力透过各个感官来认识并掌握这个世界。这两种现象的相互作用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力中得到印证。在模仿过程中,我们看到透过感官的接收与以意志力模仿而来的行为。

史代纳在《儿童教育》(The Education or the child)一书中曾说:“要发展一份健康有力的意志力,奠基于生命头七年正确教育原则的运用及掌握。因为这样的意志必须有完全发展的身躯作为支柱。”我们知道,幼儿的器官尚未有其固定的形式,以及自己的韵律节奏感尚未发展出来。幼儿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最没有规律的个体。

那么问题是:习惯要如何养成,如何形成各个器官的规律和以一个整体组织来互相影响,又如何形成一个有秩序、有目的意志表现(决心)?尤其是经由外在的影响!孩子需要规律的安排。例如:起床、睡觉、用餐等,也就是重复性的活动。

总之,孩子是“感官意志体”,他完全依赖周遭布置好的环境来塑造他的器官,并且学习掌握他自己的意志力。以下我们将举例说明。

 

一、环境与幼儿的意志力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零至三岁的幼儿。除了他表现在站起来、走路和学习说话上无限的意志力锻炼之外,儿童还有许多机会,无意识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譬如:训练手握拿、放开、丢掷东西,握汤匙或拿怀子,自己穿衣服,热心地跟在妈妈身后想帮忙做家事,打翻菜蓝,准备餐具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训练孩子灵巧、敏捷的动作和培养意志力的机会。此后,他开始可以有目的地使用手脚。孩子学习在他的生活圈中越来越安全地活动着,完全是经由每日重置的模仿与习惯而来的。

我们应能如此以爱与喜悦来陪伴孩子学习的脚步,同时也包括一份以爱为出发的“限制”与“约束”。孩子们不仅会模仿,同时也会试探大人。例如:当孩子不小心打翻了菠菜泥而弄脏了桌巾、或打翻怀子或纸篓时,倘若身旁的成人只是嘲笑他,或是跟在孩子后面,想看看孩子重复苯拙举动的话,这会弄假成真,反而造成孩子养成真正的坏习惯。

如果成人能够事先思虑周全,适时地运用自己的想像力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身处于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并且让他有遵循的原则。在孩子们尚不能自主掌握之前,我们必须给予孩子的“意志力”一个方向。

第一个明显的危机是从孩子开始说“我不要”起。这或多或少反应孩子最初可能只是要表达自我的意志,他必须慢慢学习,以和谐的方式与环境中的条件相互配合。如果我们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天中的规律节奏、行动举止有经过深思熟虑、细心准备餐点并重视吃的文化与礼仪。那么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这将是多么美妙的恩典与协助。

二、意志力与觉醒中的想像力

在大约三岁儿童身上,尤其是在脑部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中的生命力将获得自由(release)。这份生命力和那股从孩子主要器官释放出来的力量,一起发生效用。于是在这段时期我们可以在儿童身上初次看见新的能力:即第一次童稚的想像力和记忆力。在此之前,孩子意志力的运作范围主要是围绕着母亲的家事,现在则是会渐渐地和自己觉醒的想像力结合,而能使各种事物产生无穷的变化。

想像力容许我们的想法超越我们周遭的环境,进入无限可能的自由空间。而想像力中所展现的意志力量则可以将不怎么逼真的事物也当作“真实”(real)来接受:凭藉着内在的喜悦与力量,意志力将事物转化成它所希望有的样子,并利用这个结果去创造出新的东西。例如:一个鞋刷突然可以变成船或者飞机,而且可以和鞋子一起活动起来。或者妈妈将绑包裹所剩的绳子挂在椅背上,孩子把它的一端绑上汤匙再从另一端慢慢拉高;很显然的是他想像到一个“起重机”。

我们可以看到,记忆力、联想力如何与想像力同时出现。孩子只可以记忆(或联想)曾经经历的事物,而想像力却可以帮助孩子有创新的想法(前提是,只要有一个类似的外在特征进入他的视野中)。

意志力能将想像与记忆中的光影化为实际行动。也有不少孩子无法用意志力“抓住”(dawning)他的想像力,反而表现出混乱的行为,如:只会模仿摩托车无目的地跑来跑去,在陌生环境中毫无分寸,毫不怕生的样子,或喜欢打扰别人,或是完全被动,没有任何动力,喜欢舒适,可以几个小时只坐在脚踏车上等等现象。

我们不难分辨出:内心和谐主动工作的孩子,以及意志力受阻甚至瘫痪的孩子。举个例子来说:地上的一块布,会被意志力和谐的孩子拿去做扮演或搭建的用途。意志力混乱者也许会举起手将布丢到地板,然后当成滑梯到处滑行,甚至丢到空中,结果打破了花瓶。

在健康发展的三—五岁孩子身上,在游戏中经常有新的主意、点子出现。例如:两位四岁的孩子将所有的椅子排成两行,然后让布娃娃和自己坐在其中,一边说着:“这是我们的夜车。”然后他们又将椅子相对排列,将布娃娃放在一排上,“现在是换尿布的桌子”。不久又将椅背全部靠在一起,在上面盖上一大块布,然后搭了一个布偶剧台。一个长凳子首先是摩托车,一会儿是布娃娃生日会的桌子,一会又是信箱,最后还可以当磨栗子的磨坊!

三、五岁左右:意志力与想像力的危机期

我们可以在许多五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观察至一个明显的危机,尤其是在那样一向都具有创造力、主动性的孩子身上,突然会出现一个新的转折点,那就是处于孩子内在活动的“塑造形成力”(formative forces)现在越来越从他的新陈代谢和四肢范围中“解放”出来。

儿童的意志力必须和现在渐渐觉醒的想像力结合,它必须找到新的依循方向。这个过程会需要时间,因此充满想像力的点子忽然不见了,意志力也会呈现瘫痪的面貌。这时孩子会经常问道:“我应该做什么呢?”或说:“我好无聊哦!”而这时成人不需要急着向其想像力呼唤。因为此时的想像力需要一段休养时间,而且是完全的安静休息。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小小的任务,尤其是与成人的工作内容相关的,例如:

剪贴一本图画书,将其缝制成书或上色;

缝一个小针包,整理出大小长短的针等;

用砂纸帮忙磨一支刚雕好的木制拆信刀;

请他当小帮手,但毋需问他要不要!

结绳或用橡皮筋绑东西;

擦干用具、扫地;

在花园中锯木头。

所有的工作都应在大人身旁做,因为此时的儿童需要大人的接近以获得安全感。此时的儿童仍处于“模仿期”,尽管我们也需要用言语来引导他去工作。但一种生平第一次的“应该”似乎出现了,过一段时间,孩子内心的游戏热望就会重新点燃,日常生活的情景会出现在孩子的想像中,例如:理发店、医院及抬担架;渔船,买卖行为,家庭生活,救火车或小型太空船。

四、意志力与想像力的结合

重要的是,虽然这段时期儿童游戏的环境和玩具没有改变。但是孩子与周遭事物的关系已有所改变。一个很关键性的过程是:孩子意志力必须与想像力结合,并且借助在这之前的丰富且熟练的幻想力,他才能发现或制作一些他心理所想的东西,来实现他的游戏构想。要让一个游戏的点子化成行动,需要的是想像力、耐心、贯彻力(恒心)和勃勃的兴致,以及排除万难的决心。这种种是意志力可以强烈影响,而且可以透过行动来培养的。

 例如一个五岁不到的孩子看到一根弯曲的木棍,他用肩背起了木棍,然后口中叫到:“哦!我是一个烟囱清洁工人。”而一个五岁以上的孩子,则会先打定主意要扮演烟囱清洁工人,然后才想到:“我需要一根长长的扫帚。一根可以卷起来的扫帚。”他会去寻找,然后可能找到一根长长的绳子,在绳的一端绑上一根羽毛,而另一端绑上一根木棍。

在五岁前“意志力”会掌握外在的刺激,然后在“想像力”中发亮。而五岁后“意志力”则必须靠自己努力,因为他必须有目的地让想象画面与想像力结合。因此应该让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锻炼内在的意志。也许很辛苦,也许不舒服,但只要目的达成,孩子将会有很深的满足感,甚至欢呼式的兴奋。

如果孩子们自己不能锻炼他的内在,也就是意志力混乱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些需要费力的工作,例如:锯木头等简单的劳力工作,趁此机会让他们的肌肉力量能够得到适当的运用。我们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做些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工作。一位细心且能事前周密考虑的幼师,在一整年中经常可以有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工作。例如:

在冬末:伐木工人送给幼稚园的木头,可让大孩子们一起来锯。

在夏天:可让孩子们一起帮忙为花圃换上新的栅栏;或是搬运大小石头。

在花园中用大树干和木板,可以玩“挖土机”的游戏。

用铲子在园中某角落挖出小河、小沟等。

跑、叫、喊、捉迷藏或滚球游戏、推滚轮胎和跳绳等。

在我们与孩子兴奋地一起工作或游戏之余,绝不可忘记,儿童的意志力不应只在肌肉范围内受到锻炼,也应该在其内心,尤其是在其内心,尤其是在此年龄阶段,最重要的是:意志力与活生生图像的交互作用。如果孩子们的身体与内心都得以感应,他们的生命将得到一份平衡感。而事实上,让孩子们劳动筋骨地“工作”,总比让他们胡碰乱跳来得好。

五、成人对于幼儿计划性游戏的协助

当孩子开始有计划性地进行游戏时,他们仍是十分依赖大人的。因此大人要给予孩子支持与协助,了解他们,甚至让他们产生产生十足的性赖感,有时成人也需要运用一点自己的想像力来“鼓励”孩子们游戏的进行。

举例而言,一位六岁的男孩将自己扮成马戏团的团长,又用许多丝巾将其他孩子装扮成各种不同的动物,然后吩咐他们一一进入自己的“牢笼”(cages)中,并且告诉他们,表演时应该做的事情。起初,大家都和平地跟随他,当“团长”已经没有新鲜的主意,而且大家兴致转为淡薄,使得游戏无法继续进行时,便是需要大人协助的最佳时机。

在这个时候幼教师可以说:“马戏团表演结束了,团员可以休息一下吧”!这位“团长”马上答复:“对了,我们正要收拾道具行囊,到另一个城市。对了,这是我的汽车。马戏团车子有一个圆圆的车顶,对不对?”这个他所谓的“车子”就是先前动物的“牢笼”(桌子)呢!

现在他将“车子”搭建的更美,然后“坐上车”从“车窗”望着我的工作桌,对我说:“现在我已开到国界了,我要进入另一个国家了。那儿正在下着大雪呢!我们需要一个铲雪机。”说到这里,他便用一个畚箕费力地绑在车子前面当成铲雪机。车子后面他还用几个小凳子堆起来当成“洒盐的装置”,里面则用松栗子当成盐块。

第二天这位男孩来到幼稚园,立刻搭建了一辆车子,这回没有铲雪车和洒盐器。他告诉我这是一个“火车头”,然后他又继续用桌子、椅子当成“车厢”,其他的小朋友坐上“火车”。但没见有什么有趣的游戏产生,幼教师便又加其中,说:“哦,你们也有一个行李车厢吧!拖运工人可以帮我把行李提上去了吧!我也正要去旅行呢!你们也有餐点车厢吧,旅客总要吃些什么。”这句话引发了孩子们的大行动:他们忙着拖运行李,和准备车厢餐点上所需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这次幼教师不需离开自己的工作桌,但是已经完全进入游戏之中。孩子们递来菜单,然后又送来可口的食物。没有孩子察觉到幼教师并不坐在他们的“车厢”中呢!

另一位六岁的孩子和一些朋友在桌子底下搭建了一个仓库,可是不见任何游戏开始进行。幼教师便说:“这仓库中也可以有个炉灶,让人煮饭用的。”“哦!对。我们可以取一些木棍吗?”“可以呀!你们可以拿三根木棍!”他们费力地将三根木棍绑成三脚架,下面用红色、黄色的布块和木块当成火花,上面再用一个有提手的篮子当成锅子。他们又向幼教师要两根木棍,放在两个椅背上,在上面铺上大布条,就这样搭建了帐棚。帐棚里装满了地毯、抱枕和小凳子。他们的搭建工作直到“收拾时间”仍未结束,孩子们抱怨地说,他们还没开始玩呢!

在幼稚园最后一年间仍会出现一段“危机期”,特别是在孩子进入小学前的“家长谈话”举行过后。这些孩子忽然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幼稚园的小朋友了,所以会向幼教师说:“我们现在只想工作。”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真正加入大人的工作,并且成为幼教师的小帮手。不久之后,他们便会重新进入游戏之中。

六、成人的榜样角色

现在我们可以问:身为“榜样”的先决条件与必然性为何?以便让儿童的意志在上述的游戏情境中得到发展。

正如同我们所看到的(见89-90页),器官(意志的支撑体)是从发展中孩子的周遭环境所形塑出来的,因此,孩子们生长的环境必须是一个秩序,具节奏且充满了良好习惯以及恒久之爱的地方。

为了让生活有规律,成人必须做好事前准备。这样才会使他的的表情中充满意识和秩序感。他不必因为忘东西而经常走来走去。事前周全的思虑与准备也可帮助治疗孩子的混乱意志。例如:当孩子们用脚踢鞋子而不用手,或是习惯开门时用力摔门,这时成人就必须不断地在孩子身旁帮助提醒他,等到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一种协助是成人应先行动。例如:当孩子们入园之时,就该看见一个已经在工作的幼教师,而不是闲坐在一旁。孩子的内心意志会立刻依偎在一旁模仿地进入一种工作的气氛中,尽管他们也许做的是不同的活动。

第三种协助是幼教师必须认同他的每日规律(arhythmical structure to the day)甚至一年的规律,从特别的活动到平日的活动都应重视规律性的“重复”。如此的先决条件才能形成一个基本的“正确环境”,一个让孩子们能藉着他的模仿力来锻炼其意志力,并且有目的地发挥利用。

模仿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自我”的行动!

意志力最能展现人的独特性。从每个孩子如何模仿成人的过程中,我们便可以观察到这个事实。每个孩子在幼稚园中都有共同的“榜样”,可是他们反应却是各不相同。从直接的加入到无动于衷的模样皆有。在模仿中掌握着最大的自由!如果幼教师能很忠实地遵循以上所的原则,每个孩子将寻获他潜意识中所在寻找的,来发展他的意志力。

当孩子过了五岁这个阶段之后,也就要从“想要”到“应该要”的过渡期。老师应提供给孩子的仍是:

1、良好的生活习惯;

2、规律、重覆的作息表;

3、节庆的准备工作和庆祝宴会;

4、充满爱心的原则性。

这些都是影响“意志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所指的“应该”并不是命令孩子或要求他们必须做些大人临时想到的事。而是基于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依赖,孩子知道他们应该做且想要做的事。

尽管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会需要时间,才能再发挥其想像创造力。他们需要大人的指引,告诉他们“可以”或“应该”做的事。或者为了培养孩子的耐力、恒心,我们还需要经常使用鼓励与激励的话语。但我们都不能忽略或遗忘,孩子自己发身内心的“模仿”仍是最重要的。

七、汲取成人的经验与责任感

接下来应该谈的是,孩子如何才能在幼稚园时光中,从大人身上经验到“模范”行为,并且依着自己的成熟度来“模仿”呢?

而什么是以身作则的“榜样”?例如:每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义务,不能太过于随心所欲!在有目的工作中:幼教师应能长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譬如,为节庆或为义卖活动的准备工作,或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木雕及刺绣工作。这些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的是耐心、恒心、细心和辛劳等。孩子们会兴致勃勃地跟随着幼教师一举一动。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幼教师缝纫时,无论合适或不合适,也试着克服自己,去习惯用抵针指套。(因为孩子也“应该”使用它,才能做缝纫工作。)并且幼教师需要表现喜悦的工作神情。另一个特别的有效方式是所谓的“包装”好的模仿行为。这就是说:以一种清晰可想像的言语向孩子介绍手工艺专家的工作内容,让孩子们可以对这些描述有所认识并在内心产生图像,从而转化成外在的模仿行动。

一个美妙的例子是“仆人路易”(servant Ludwig)的故事。路易的工作是服务客人,他从厨房或地窖中取出客人们需要的东西。但是他只拿到大厅的门槛边,然后,再由女主人接过东西拿给客人。幼稚师说完了这个故事,便请一位六岁的男孩为小朋友服务。他接过老师手中的托盘后,便先在自己的位子放下第一个茶怀,此时他的目光接触到幼教师,幼教师便说:“仆人路易一定不会这样做。他总是先服务别人,最后才轮到自己。”男孩问:“真的吗?”然后拿起自己桌子上的杯子,先给了邻座的小朋友,如此——为别人服务,最后才轮到自己。

另一种例子是,幼教师利用口述歌谣的方式,也可以使孩子发自内心,愿意去做“应该”做的事。例如:“绣花大师找出最美丽的绣线,然后轻轻松松地拿着针线在布上散步,他什么都绣,就是不绣飞机和房屋”,或是:

“一位真正的裁缝师,

 经常和气不骄傲。

 为了保护他的中指头,

 工作时不忘戴针套。

为了让孩子发自内心意愿来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我们还可以提供给大孩子一些他们会喜欢的任务,让他们负责执行。不过,我所指的仍是自由的工作参与。因为不只工作本身,孩子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例如: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大人身边自己动手缝纫一个简单的布娃娃。尽管他只是用一块碎布,几针简单的线条,孩子的布娃娃“诞生”了,他会兴奋不已地又为布娃娃缝几件好看的外衣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适时地使用语言来警惕孩子不做不该做的行为。但是对于五岁之前的孩子,我们只能以“转移目标”或“引导他向某个正确的目标”方式来帮助他。而对于五岁以后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明说,例如:“我们不射杀别人,这是不应该的行为。”这样的话表达幼教师不可推翻且坚定的真理力量,并且也正因为这种年龄大小孩子开始喜欢一种依赖式的“权威”,尽管他们还是会不停地尝试反抗各个禁止的命令。

我所描述的种种,都根源于史代纳的一句话。他曾说,在换牙期前的生命与内在正在发展的“意志力”紧紧地结合。一种非罗辑思考式的,而是以孩子身体力行的模仿方式为主的意志力。

八、“有意识的意志练习”始于学龄阶段

直到小学年龄才开始“有意识的意志练习”。这 时老师可以分配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例如:浇花,擦窗户、黑板等。这些工作必须每天执行,且持续一周之久。就算孩子没有兴趣了,他也必须克服自己去完成工作。而父母与老师当然必须记请这些任务;并且必要时做提醒,因为这时的孩子还是需要这份帮助的。

对于幼稚园的孩子,我认为分配以上所述的工作仍嫌太早。因为在幼稚园生活中是一些本来就必须经常重复的工作。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例如:餐桌的准备,浇花或打扫等。我们几乎可以说,谁做都一样。而且经常会有孩子问:“我今天可以帮忙吗?”“轮到我了吗?”“我也要帮一次忙,我从来没帮过呢!”

相反的,如果你的请求得到负面的答覆,例如:“我不想做”或是“我不要”,而其他孩子却跑来说:“我可以帮他做吗?”这时我们应该衡量一下,我们对先前那个小孩是不是要求过高?或是他不喜欢劳动筋骨?幼教师当然也可以要求一位经常拒绝工作的六岁孩子。幼教师应知道“为什么”而不是只因为要惩罚他。在这林林总总的情况下,幼教师如何以最敏锐的感觉与孩子相处,引导孩子从模仿到心悦臣服地尊重“权威”。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确是门很高深的艺术。我们也看到,一个能给孩子“模范”的幼教师人格,对于模仿中的孩子及其意志力的锻炼是何等重要。 

 

 

《幼儿的工作与游戏》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8697281846&_u=11hdfd948eb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