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创课不已——读《创课,让学生更精彩》

分类: 对话教育 |
未来已来
——读《创课,让学生更精彩》
浙江宁波/熊国全
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遇见知音!
翻开孙建锋老师的《创课,让学生更精彩》一书,我感受到孙老师那教育家的情怀、那创新家的激情。阅读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内心非常认同孙老师有关“创课“的全新理念:创课——创思想、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认为创课是一种能动、一再更新变化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用顺应新时代教育变革要求的理念,诠释了如何践行“为未来而教”。未来已来,时代对学生已提出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对教学进行创造性变革。
01创课,从改变开始
《创课,让学生更精彩》一书,从教学多个角度阐述了创造性变革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在变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在深度融合。多年前,老师们用PPT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进而到使用多种媒体手段从宏观、微观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目前,老师们已开始使用各种学习终端来搜集学生学习活动的数据,加以深度分析,并依据这些数据来实施精准教学、个性教学。
今年面对疫情,教学时空改变了,老师们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开展互联网+教育活动。记得,线上教学初始,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大大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少,以致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明显不如以前。于是,我开始反思、改变。在《第三课 遵守交规初级》教学时,我开始使用之江汇平台的在线检测功能科学地、精准地采集到相关学情数据;使用平台相关功能,记录下学生不同学习行为的数据,并诊断与预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依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在课后使用之江汇平台的班级讨论群,突破空间的限制,解答学生的困惑,实施精准化教学。这样搜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改变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一位李同学,在以前学习时,常常混水摸鱼,口头上说会好好学习,实际上对我讲的内容有听没听。采用之江汇平台搜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时,我有针对性地对李同学进行跨时空的师生情感交流,提升他的学习欲望,利用相关数据督促、鼓励他进行学习,逐渐培养他的自学能力,推动个性化学习。后来,在数据的督促下,李同学慢慢地对学习机器人知识感兴趣,能够按时完成项目任务,有时他还能够努力钻研,将自己的任务方案多次完善。
/教学中,总会有许许多多偶然的的改变,这些偶然的瞬间,让多年后,我们驻足回望时,常常心生感慨:感谢那时的创新,让此时的自己拥有了美好而亲切的怀恋。正如孙老师所言:创课与其说是从改变一点点教学执行开始,不如说是从改变一点点教学之思开始。
02创课,单一思维到多维思维
孙老师在书中提到:放飞孩子的思维,引领孩子从单一思维走向网状思维,要鼓励学生的“陌生思维”。的确,教学要有深度,必然要注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支持知识建构过程的课堂,激活学生的网状思维,在知识要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采用多种方案来创造性解决问题。
想起《机器人小车走到十字路口停止》那节课,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的思维容易限于单一方案。于是,我从选择十字路口的参照物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机器人小车走到十字路口停止,进而思考选择传感器,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后来,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方案:有的学生使用一个红外传感器,通过检测行人来完成任务,但有时漏检;有的学生使用2个红外传感器,检测行人来完成任务,同时避免漏检;有的学生使用1个灰度传感器,通过检测十字路口的白线来完成任务;有的学生使用2个距离传感器,通过检测十字路口道路宽度的变化来完成任务。前面提到的李同学,经过钻研,反复完善自己的方案,最终他采用了1个红外传感器和2个距离传感器进行混合检测,机器人完成任务又快又稳定。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思维到多维思维的转变,说明学生在进行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的学生才能够致力于探究、尝试、自学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对机器人运动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循序渐进地完善方案,才能够让这成功之路的点点滴滴,成为学生自己人生路上最美丽、最刻骨铭心的辉煌。
03创课,实践、分享和交流
正如孙老师在书中提到:教学创课都意味着一种首创精神,实践精神以及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相互讨论交流,可以互享“渔”利。我常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疑惑,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解决同学的疑惑;指导优秀学生分享项目的求解方案,其他同学借鉴共享方案的优点,讨论方案的不足,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激发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兴趣,达到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融合,进而共同提高所有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讨论、优化,学生可以共生出新的方案或策略。刚开始,李同学就使用一个灰度传感器检测路口的白线。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被自己忽视的地方——机器人行驶的速度不能快,于是,李同学自主钻研,结合其他同学的方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后来,李同学就使用两种传感器进行混合检测,能够在机器人快速行驶的状态下准确检测到路口白线,使自己的方案成为班级的优秀方案。
实践、分享和交流——这样的创课,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项目方案考虑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精;另一方面,分享可以使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容量更大,能够集中更多同学的智慧进行完善方案,使原有的项目方案不断地得到高水平的补充完善,使教学不断走向有深度的教育。尤其是通过不同方案的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关键要素,针对相似情境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逐渐学会主动迁移知识,并创造地解决项目中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能力和团队沟通合作能力,进而使核心素养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
登高瞭望者声震长空,胸怀梦想者逐梦前行。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将发生变革,为了未来而教,我们老师还需要不断“创课”: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崭新而又智能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创课,在我们长长的教育生涯中,带来一片春意,必将让我们赢得人生的回眸一笑,让生命的旅程有更多美好的愿景。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选择创课,就是选择希望;遇见创课就是最好的时光,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