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行记十二】湘西散记7 背篓·女人·服饰

标签:
旅游 |
背篓·女人·服饰——美丽的湘西
行走于张家界和凤凰之间,或在攀山中,或在车途中,总能看见身着艳丽色彩背着背篓的苗族、土家族的妹子,她们和那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美丽湘西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湘西是背篓的故乡。“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一曲甜美的《小背篓》勾画出多情湘女对生活无限美好的回忆和爱怜。背篓,是湘西青山绿水诗行之中跳动的精灵,它背着湘西的生活场景,背着湘西的沉重和轻盈,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成为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成为湘西最深刻也是最生动的雕像。
自古湘女多柔情,柔情中饱含着几多坚韧,几多艰辛。“春水弯弯流过温柔的眼睛,春花飘飘洒过湘女的多情,记不清在哪一个晚上,你曾拥有她的年轻......”湘西女子的一生是和背篓紧紧的箍在一起的。湘西女子六七岁的光景,一个小背篓就会搁上她们的小小肩头,捡柴割草打猪菜,小背篓是她们走进生活和人生的第一课。她们的体重只不过三四十斤,却能背起五六十斤猪草七八十斤柴禾在崎岖山路上让涔涔汗水湿透她们的童谣。
就在这湿漉漉的童谣中,她们的体魄一天天健壮,一天天发育成熟,小背篓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换成了异常扎实的大背篓。她们上山砍柴,手杆粗丈长的杂木捆成和抱,背起轻盈跳跃;她们上坡割牛草,一个刺蓬一个刺蓬钻进去,一把把牛草绾出来,扎成一捆的时候就是一座小山,姐哎妹哎地满山打吆喝背起牛草结伴回家;下地施肥,百十斤尿素塞满背篓,往左肩上一挂,一蔸蔸禾苗,一排排庄稼写诗作画般地丢了去,她们是湘西田园里最抒情作者,一茬茬地书写湘西的优美与生动。她们背着背篓上山,背篓里往往还珍藏精美的丝线和布片,劳作的空暇,就穿针引线绣纳鞋垫或者花带,这就是她们的休息。绣蝴蝶蝴蝶振翅飞翔,绣花朵花朵含苞待放,送给情哥情哥激情昂扬。所以湘西的姑娘往往都在妩媚中带有几份英武,在娇柔里蕴涵着坚强,她们是天底下打灯笼都难找的健康和美丽。
在湘西,“男卖姜,女卖银”。假若盛装的湘西苗族、土家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两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制做精美的银花冠,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土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美丽的花朵终究要枯萎,湘西女人和她们的背篓却固执地和岁月对抗。即便是满鬓飘霜,她们的背篓依然不会在岁月面前示弱,把呀呀学语的孙儿孙女放进背篓,哪怕是拄起拐杖她们也要去走亲闹寨。或者是背起满背篓的枞菌、三月泡或者菜粑,在长街闹市上站成一抹夕阳风景。
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湘西的背篓,背着辛酸与苦楚,也背着欢乐与丰收,这是一座山的重量,是家园的全部,是生命无有穷尽的内涵,也是人与自然一个解不开的纽结。
湘女多情,是饱含着亲情、热情、痴情的情;湘女坚韧,背篓背着生活的艰辛磨砺成了她们不屈的性格;湘女美丽,那独特的服饰装扮着她们美丽的天空。
背篓、女人、服饰,是美丽湘西一道流动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