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一种突发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头痛、发热、全身乏力、严重的关节和肌肉痛、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皮疹多在无热期后的第2次体温升高时出现。
●病原体为一种黄病毒,有4种血清型,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播。在登革热流行地区(主要是东南亚、中国和古巴)10岁以下的儿童,有一种特征出现:急性发病后有数天的腹痛,出血表现和循环衰竭称谓登革出血热,也称为菲律宾、泰国或东南亚出血热,又叫登革休克综合征。
●症状和体征-登革热潜伏期3-5天(通常5-8天),发病后有畏寒、头痛、乏力,起病数小时内腿和关节痛,发热可高达40℃,伴有相对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球结膜充血,特别在面部短暂的淡红斑疹,颈部、肱骨内上髁及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持续48-96小时可大汗淋漓无热样,约隔24小时再发热,产生“马鞍状”热型。同时出现特征性的斑丘疹,散发全身。这样的发热、皮疹、头痛和其他部位的疼痛称为“登革三联征”。典型的登革热不会引起死亡,恢复时数周,一次发病产生的免疫力长达1年或更长。
登革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但它不发生严重的肌痛、淋巴结肿和皮疹,儿童有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发病2-6天可发生休克,有出血倾向,如注射部位紫癜、瘀点或瘀斑;呕血,黑便、鼻衄,可伴心肌炎。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6%-30%,大多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
●预防登革热需控制或消灭蚊虫媒介。为防止蚊虫传播疾病,疫区的患者在第二次发热消退之前使用蚊帐。
附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