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上伐薪
旧日的山里娃,在十岁左右就上山砍柴了。每天启明星还未出现的时候,山里娃就带着柴刀柴绳,包着一个饭团,跟着大人,梦游似的,脚高脚低,跌跌撞撞去往几里、几十里地以外的山中砍柴。一路饥肠,一肩重担。一日辛劳,才砍得三四十斤青柴,以供几日之炊。正是:泪水流,汗水流,一路呜咽到村头。上有祖母下有弟,家庭重担一肩挑,何日熬出头?
如今的都市少年,在厨房里见的只是蓝色的煤气火焰,哪里知道过去的穷人,为了把吃的东西烧熟,要起早落夜走几十里路砍柴挑柴!今日里虽然食物富有,出行备车,谁识当年孩童当樵夫!
溪边牧童
他们的童年,却苦中有乐。那时的农家,牛是不可缺少的。春耕秋种是牛们出力的季节,忙过这两阵子,就是它消闲享乐的日子。农家小孩三五成群骑牛出门,到溪滩或小山上,让牛们自己吃草,牧童们就自寻乐趣。有时摘山楂,有时寻野果,有时采桑子,有时挖山芋。农村的孩子没有水果和点心,这些就是他们的美味。饮着地底里冒出来的泉水,既凉又清,俯身吸之,以手掬之,快哉。春天里茅草针是他们的零食,茅草开花前,孕育在肚子里的花蕊可以剥开来吃,像嚼口香糖似的,有点甜滋滋。烈日当头忽来一片乌云,绿荫底下偶尔凉风一阵。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旧时代的童年的生活已经远去了,但是苦中带甜的童年,如诗如画的故事里,仍然是我醒里梦里永远抹不去的见闻:
晨雾迷朦中,人影牛影、人声牛声,组成了一幅有声的水墨画;樵子负薪,以哭为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