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丫,一个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女子,本质上却是个狠角色,她的狠,是在骨子里的。
当初,接下写回民支队这个活儿的时候,只见她整天价天南地北地跑来跑去,却不见文字面世,我就问过她:“你打算多长时间完活儿?”她说五年,甚至更长,“哪怕这辈子能够写出这么一部作品,我也认了。”
天啊!这番话把我惊着了。别说一辈子,就是五年,在人的一生中也是个很奢侈的数字,
一辈子能有多少个五年?更何况正值大好年华的女人,为了写好一部作品,以五年为单位,把自己整个投进去,这成本未免太高了吧?不是争强用狠的狠人,怎么能够做得出!
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不但要看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要看产出。王小丫这部未来的作品的价值,早已溢出了文学本身,而是关系到子孙万代千秋江山的大事。用作家张国中的话说,王小丫干了本应该由党政群部门干的工作。国中说得对,但他只是从政治意义与史料价值的角度说的;从文学本身的角度来说,王小丫的写作,是对作家主动放弃知识分子使命,摒弃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匡正;我相信,她未来的这部大作,将是用先人的血肉筑起的一座文学丰碑。因为她笔下的人物,将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绝对不是坐在书斋里依靠苦思冥想可以杜撰出来的。
我与小丫曾经探讨过关于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问题,我赞成她的写作思路:既是黄钟大吕,也有小桥流水;既有家国情怀,也有缠绵悱恻。总之,不同于其他战争题材作家的创作,她要以一个女性的角度,深深地楔入生活的深处,重新回到当年的抗日历史现场,把那些充满血肉与激情的历史人物打捞出来,并赋予他们新的生命。
这样的一种使命,需要它的承担者是一个狠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柔肠百转的慈爱者。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与冲突,因为给“狠”做支撑的是爱,爱是狠的底色。恰如王小丫用自己的“狠”,去爱她未来的这部作品。
关键是她把狠劲用得太过了,以至于把自己的本钱用得透了支。本钱没了,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论文学,固然我不能与她比肩,但生病是不讲资格,也不论等级的,
我把自己的伤口展示给她看,就是希望她以大哥作为镜鉴。令我欣慰的是,她说她通过我的经历汲取到了力量。
既然爱是“狠”的底色,那么,希望小丫就狠狠地爱自己一回。抗日先抗癌,大家都等着看你的大作呢。
好在化疗效果不错,小丫自感前途一片光明。我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敌人且战且退,颓势已现。今日欢呼孙大圣,玉宇澄清万里埃!
2022,10,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