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死不如赖活着?

(2022-06-02 05:24:43)
标签:

历史

分类: 杂谈

                                                    -----读《说苑》(54

    人的生命,诚然是宝贵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想着要去死。虽然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做过很多,也很美妙的构想,可是,再好的天堂毕竟也是任何人都没有亲眼见过的,是未可知的。任何人一旦撒手人寰,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将与他毫不相干;而最要命的是,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却又有着种种撕扯不开的牵绊。于是,人类就产生了对那个未知世界的巨大恐惧和对人世间的强烈眷恋。为了能够活下去,人们可以使尽浑身的解数,用光所有的手段,哪怕只能延缓那片刻的生命。有句俗语,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即此谓也。

     鲁国有个叫机汜的人,都七十多岁了,待人处事还非常恭谨。因为怕与人争道而发生摩擦,他走路的时候,冬天专走阴冷处,夏天独行炎日下,经过繁华的闹市时也不敢逗留片刻;三人同行,他一定要走在最后面;与人同坐,他一定要直身端坐;吃一顿饭的功夫,不知要几次起身向人示敬;看见穿兽皮短衣的人,一定要表示礼敬。鲁国国君问他:先生都这么大年纪了,难道就不能放弃你那恭谨的态度吗?机汜却回答得振振有词:君子喜好恭谨,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谨,就可免除对自己的刑罚。面对国君而坐,难道还不安全吗?但还有失足跌倒的时候;在一桌宴席上,难道没有美味吗?但还有哽噎的时候。现在,我已算是幸运的了,但也不能自以为是。天鹅大雁飞上天空,难道不高吗?带丝绳的箭还能射中它;虎豹是多么凶猛,人还要吃它的肉用它的皮。能赞誉别人的人很少,说别人坏话的人很多。我虽然已年过七十,但经常担心刑罚会加到身上。所以,为什么要放弃恭谨呢?

     我不知道别人听了机汜的这番话会做何感想,反正我觉得,老先生说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可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如果都象这位机汜先生那样,人活一辈子,岂不是太窝囊,也太憋屈了吗?

     机汜是用恭谨作为向生活讲和与投降的方式与手段的,可是,仅仅以此方式与手段就可保自己无虞吗?我有点怀疑。我认识一位老文人,据他自己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在台湾等地的报纸当主笔。老先生经多识广,文思泉涌,为人很善良,也象机汜那样恭谨。记得有一次,我在报纸上写了一篇关于他的小文章,谁知他见到后,竟如临大敌,立即将他单个位订阅的载有那篇文章的报纸全都收起来,藏着不叫人看。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也并没有对他给予什么关照,他的一生,仍然活得是那么超乎寻常的艰难。他说:我这一生,几乎什么都经历了。确实,人生三大苦难----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全都没拉下。据说,当年他被"打倒" 老婆被迫委身"造反派" 他回家时正好碰上,却没敢进屋,只是坐在门口无声的哭......可见,恭谨并没有使他躲过任何厄运。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有人说,西方人总是在想"我为什么活着" 所以产生了那么多哲学家;中国人总是在想"我该怎样活着" 所以才产生了那么多隐士。儒家文化的长期薰染,是造成中国人这种"履薄临深心态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儒、释、道的结合,才造成了只问怎样活,不管为什么活的民族心态。这是其一;其二,有人说,欧洲人食肉多,所以骠悍、凶猛;因为他们属于海洋文明,所以敢冒风险,勇于开拓;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文明造就了柔弱、平和与多礼的民族性格,所以,机汜年过七十,还在时刻担心刑罚加身,灾难临头;其三,生活对生命多次无情的打击,才使人们千方百计地躲避这种打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人生的恭谨态度,以此来保护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虽然这是无奈的智慧。

     可是,我们不能永远这样窝囊下去,憋屈下去。阿Q临死尚且能唱几句"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的戏文,临刑还会喊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难道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还不如阿Q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重塑民族性格,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热爱生命,但也不能为了活着,将自己弄得生不如死。与生活讲和,但不能向生活投降。如果真的逼得我们无法活下去,那就不如拼死一搏,也许,反而缴了命运的械,让生活投了降。毛泽东说过:"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是的,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怕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忆:师生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