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46)
齐国将军田聩即将率军出征,张生为他送行。张生一连列举了五个例子,问田聩知不知道:一是尧曾让天下给许由,许由洗耳不受;二是伯夷与叔齐辞去诸侯的职位,不食周粟,采薇而死;三是於陵仲子辞去相位而宁愿去当佣工浇园;四是智果不要君主兄弟的名分,改名换姓,情愿做平民;五是孙叔敖三辞楚相。田聩称都知道。于是,张生说道:"此五大夫者,名辞之而实羞之。今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锐,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钺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意思是说上面所列举的五个例子,名义上是辞让高位,实际上是为身居高位而感到羞耻。现在田聩掌握一国大权,提战鼓,抱令旗,披坚甲,执利器,指挥十万大军,专断刑罚,应切记不要把贤士感到羞耻的权势来傲慢地对待贤士。
举了那么多例子,绕了那么大圈子,实际张生真正想说的意思是:贤士为身居高位而感到羞耻,不要把贤士感到羞耻的权势傲慢地对待贤士。
一般说来,做为知识分子,士人所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对世俗利益却看得比较淡薄。我们知道,做为三种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儒、释、道思想一直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同时存在,并且相安无事。表现在士人身上,性格就发生了微妙的矛盾和分裂,比如说他们往往轻名利,同时又重气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节也仍属于"名"的范畴。说轻名利,是指对世俗的利益追求缺乏热情和兴趣,甚至将权势、地位和金钱看做是羞耻的事情。最典型的,是将钱不称之为"钱" ,而是厌恶地称之为"阿堵物", 既使在急需钱用的时候,也只是称其为"孔方兄", 这里面,既充满了自嘲和无奈,也不乏对金钱的轻蔑与不屑;说重气节,是因为士人历来把"节" 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士可杀,不可辱"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子路在生死关头,坚持"结缨而死" ;梁漱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句句是真理,字字闪金光" 的毛泽东,并声称"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可见士人对气节看得是何等重要。
由于士人的性格特点,就决定了不能用世俗的目光来看待这个特殊的群体,当权者也不能用世俗的办法对这个群体进行管理。张生那一番话,也不过意在提醒田聩不能用对待平常人的傲慢态度来对待贤士。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是对阵前的士兵而言,在士人身上就未必行得通。本来他对权势和金钱就持一种不屑,甚至是引以为耻的态度,你再傲慢地用权势去压他,或用金钱去诱惑他,你想,他会买你的账吗?特别是一些当小头目的,官不大,僚不小,夜郎自大,自以为是,总想在士人面前抖抖威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弄得象个小丑。大哲学家卢梭在流亡期间,有一个"什么村长"( 卢梭语),曾因贪污被撤职。他对当地的警官说:"人家都说那个卢梭如何如何聪明,你把他带来叫我看看是不是真的。"卢梭听说后曾写道:"那批无教养又无知识的人,只看重地位、权力和金钱的人,连做梦也想不到对才智之士应该有所尊重,想不到谁侮辱了才智之士,就是丢自己的脸。"他幽默地说:"我若注意到他们的态度,反而是太瞧得起他们了。"对一个人最大的轻蔑,就是无视他的存在。不知那位"什么村长" 和田聩以及惯于侮辱才智之士的人们,听了这番话,该做何感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