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40)
少年时代读《水浒》,心里一直想不明白,水泊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宋江应算是个最没能耐的人。论武艺,他不如豹子头林冲;论谋略,他不如军师吴用;论义气,他不如黑旋风李逵;论豪爽,他不如花和尚鲁智深;甚至于偷鸡摸狗,他不如鼓上蚤时迁......他虽号称及时雨,却未见怎么施雨露。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忠心耿耿地围着他马前鞍后地跑,坚持要拥戴他为寨主呢?
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后来,读刘向的《说苑>,才发现一千多年前的刘向早就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 一个无德无才的人, 却有不少贤能之士为他效力。他以齐桓公为例:齐桓公杀死兄长而继位,不算仁义;他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在都城中兜风,不算恭谨有节制;他的后宫中有不嫁的姑姊妹多人,算不得操守清白。这三点,都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齐桓公都占全了。可就是这么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却得到了著名的贤臣管仲和隰朋等人的大力辅佐,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刘向说:"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和隰朋这样的贤臣辅助,而去重用竖刁和易牙那样的奸佞,齐桓公就会身死而无人埋葬,尸虫流出门外了。
刘向虽然指出了齐桓公昏庸无道,是因为得到了贤臣的辅助,故而称霸天下,但对究竞为什么那些贤臣不嫌弃他而去的原因,却仍然没有说清楚。因此,盘绕在我脑子里的那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读的书也多了,才算多少悟出一点其中的道理来。我以为,除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因素外,以下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从君主这方面说。为了维护自己江山的稳固,每个君主都明白,没有贤臣的辅助是不行的,否则,他的龙椅连一天都坐不稳。因此,不见得是为了天下苍生,既使为了他自己,他也会礼贤下士,并且恩宠有加。故而才有了齐桓公重用管仲,刘备三顾茅入庐,唐太宗礼遇魏征,乾隆礼遇纪晓岚......这其中,虽然不乏君臣之间的情感因素,但总体说来,皇上是把大臣们当做工具来利用的,如果有哪位大臣认为皇上"够哥们儿", 那就是自做多情了;其次,君主专于弄权,长于调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各色人等,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制约,满朝上下,统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那些大臣们,都象陷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中,谁也别想挣脱出去。
从贤臣这方面说。我们知道,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是推崇知恩图报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士为知己者死", 也就是说,君主在为臣的身上有一点好处,为臣的就会以死报君王,正是这种知恩图报的思想,才使得昏愦的君主"吃小亏,得大便宜", 君主为大臣卖力,大臣就会为君主卖命。那为什么又说贤臣们"独善其身" 呢?你想,那些贤臣们是何等的冰雪聪明,而君主的行为,如何会逃得过他们的法眼?但由于报知遇之恩思想的作用,他们对君主的胡做非为,能谏则谏,谏而不听,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要自己站得稳,行得正,但求能够不助纣为虐便足矣。独善其身嘛。
不仅仅是齐桓公,宋江也是沾了这个光。而且,我们可以看看身边那些无才无德却窃居高位而且牢不可破者,比比皆是,其原因,盖由于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