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30)
1937年7月7日。七十年前,日本侵略者的马蹄,踏破了中国人民宁静的生活,撞响了八年抗战的钟声。数十年后,那些被供奉在靖国神社里的战犯们,阴魂依然不散,搅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以致于大和民族与亚洲人民的仇恨与对立情绪仍在不断地滋生蔓延。罪魁祸首当然是日本对别国的侵略,而且至今不思悔改。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当然不能右脸被打之后再将左脸也迎上去。但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不知道这种民族间的仇恨还会持续多久,总不致于要等到"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或一个民族灭了另一个民族的时候吧?
春秋战国时,魏文侯与田子方在一起交谈,有两个穿着黑衣和白衣的少年侍立在一旁。田子方问:这是君王宠爱的儿子吗?魏文侯说不是。他俩的父亲在战争中死亡,是战争的孤儿,是他收养了他俩。田子方立即指责道:"臣以君之贼心为足矣,今滋甚!君之宠此子也,又且以谁之父杀之乎?"用现代白话是说,我以为君王的害人之心已经满足了,谁知现在却滋长得更厉害了。君王宠爱这两个孤儿,又将让他们去把谁人的父亲杀死呢?谁知魏文侯听了田子方的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用忧伤的口气说:我接受您的教诲了,并从此不再发动战争。
不才愚钝,乍读之下,居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仔细咂磨,才回过点味儿来。田子方想表达的意思是:魏文侯之所以宠爱那两个战争孤儿,是想要他们记住敌人的杀父之仇,一旦时机成熟,就让他们奔赴战场,去同敌人进行新的厮杀。这样一来,就会又有人被杀死,从而又留下新的孤儿,也留下了新的仇恨。如此循环往复,新仇旧恨,世代因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直至人类自相残杀导至毁灭的那一天。
我不是卖国主义论者,也不主张在一厢情愿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一概诅咒这种民族间的仇恨情绪;但是,我也不赞成那种狭隘的"爱国主义"。 用我们惯常的理论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人民都是无辜的,只不过有时当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而已;而用现代人的理论来说,现在所应提倡的,是一种地球村意识。既然大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就应该捐弃前嫌,着眼未来。大家都忘掉那曾经的不愉快,共同去创造一种平等、自由与和谐的生活。所以说,无论以地域或是以民族来划分爱国与卖国的界线,都不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中东地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阿以之间也好,两伊之间也好,美伊之间也好,都是一种民族和宗教的仇恨情绪在起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就是利用了这种情绪,播弄其间,从中渔利,从而也把阿拉伯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美国攻打伊拉克最冠冕的口号就是要"解放伊拉克人民", 可是被"解放"了的伊拉克又怎样呢?是人体炸弹,是血肉横飞,是整个伊拉克在哭泣。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美伊战争的关键人物之一----萨达姆在被审期间还在宣称"没有萨达姆的伊拉克什么也不是", 但在大限来临的时候,却留下遗嘱,要他的人民"忘记仇恨"。 人们都感到费解:莫非这个战争狂人真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抑或他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突然悟到了仇恨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幸福?
萨达姆也好,田子方也好,不管怎么说,他们的话,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是一种提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