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书》记 (32)
我的祖上,几乎辈辈都是读书人,到我曾祖父那一代时为最盛。他兄弟五人,长兄是举人,其余均为贡生。曾祖父是清末名臣李鸿章的门生,因襄助办理北洋水师有功而被封为蓝翎五品。但到祖父这一辈,情况发生了变化,曾祖父说甚么也不让祖父读书,说读书会败家。祖父虽然不服,不知道老人家为什莫会这样说,但父命不可违,也只有服从的份儿。幸亏他敏而好学,到后来,居然也能看《懂聊斋志异》、《红楼梦》之类;至于父亲呢,随着家境的衰落,也只读了小学四年级.不过,他也继承了祖先的遗传基因,平生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别看祖父和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其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却延续了祖上的遗风余绪。记得我小时候,每当母亲给祖父做点好吃的,祖父总要慨叹一番:我老人在世的时候从未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我是太过分了。我总是反驳他:再早的祖先都吃生食、穿树叶,难道我们到现在还得茹毛饮血吗?到父亲这儿,好了许多,但也经常教导我说:可以吃过分饭,不可说过分话。到我的儿女这一代就更干脆了,一提往事,他们就堵耳朵,还说是有"代沟"。确实有代沟,沟那边祖先的话,他们就更听不懂了。
只所以说这些,是因为读《魏书》,读到杨椿晚年告诫子孙的一番话时,才联想到自已的祖先的 。
杨椿的祖上,累世为朝廷显宦。高祖杨洁,卒于中山相;曾祖杨珍,卒于上谷太守;祖父杨真,曾为清河、河内二郡太守;父杨懿,卒于安南将军、洛州刺史;兄杨播,卒于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杨椿自己,最后也官至太保、侍中,给后部鼓吹。
后来,杨椿反复上表,要求退休,最后,皇上勉强批准了他的要求。临行前,他告诫子孙们:"国家初。丈夫好服采色。吾虽不记上谷翁时事,然记清河翁时服饰,恒见翁着布衣韦带,常约敕诸父曰:'汝等后世,脱若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以上 用为富贵也......今汝等服乘 以渐华好,吾是以知恭俭之德渐不如上世也'。"最后,他解释自已反复要求退休的原因时说,"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满足之义,如一门法耳。非是苟求千载之名也。汝等能记吾言,百年之后,终无恨矣。"
读到这里,再联想到我祖父和父亲的话,心里不禁感到不解:杨椿与我祖父和父亲,前后相距两千年,但其言主旨却一样,何也?
当然,首先是中华民族"恭俭之德"的影响。在中国,节俭历来是被当做治国和持家之道而被遵奉的,以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提倡"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其次,是对乱世缺乏安全感所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除少数几个所谓"盛世"让人民过了几天太平日子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度过的。连年的征伐,使人们根本没有一点安全感。积粟累金,不但成为累赘,反而容易招致祸灾。因此,过多的财物,只能是一只热山芋,弃之可惜,拿着烫手。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仇富心理的恐惧感。仇富心理,不但中国人有,外国人亦然。这是人类由于经济和政治地位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羡慕和嫉妒心理。羡慕是积极的,它可以促使人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嫉妒却是阴暗的,它不是想通过自已的努力来实现自已的目的,而是通过破坏和报复,来达到心理的快感和满足。这种仇富心理,使得人们不敢去做"出头鸟",只是信守着"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赶中游"的信条混日子。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即孝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能忘本,祖宗留下来的就是好的,其中也包括吃饭穿衣等内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是不可改变或超越的。超过了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负罪感,觉得自己忘了本。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先人们的思维方式己经感到很陌生了,但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红眼病",应当并不生疏,特别是对砸豪车、扎轮胎之类的恶作剧,更为熟悉,对绑架富翁、敲诈官员和商人之类的恶行,当亦时有所闻。而这一切,无不打上了仇富心理的烙印。
仔细想想,先人们的话,也许不无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