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无法花钱去买玩具,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
在没有得到军哥赠送的玩具前,我得到的第一件玩具,是爷爷亲手做的一辆小木头车。那一天我肚子疼,老是哭。爷爷一看怎么也哄不欢喜,就找来了一些木头,开始为我做木头车。工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一只没有盖儿的长方形盒子,按上两个木头削成的车轱辘,前面用根儿绳子拉着跑。因为车轱辘削的不圆,拉着跑的时候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居然也吸引来不少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还有就是每逢过年的时候,爷爷都会给我和姐妹们做灯笼。灯笼是用高粱秸榨扎制的,就是把秫秸用火烤热,就着热度折成弯曲状,组合起来扎成灯笼骨,外面糊上一层纸;灯笼安在一个木座上,木座上面有一盏用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把里面的灯点着,把灯笼罩罩上,就是一盏很漂亮的红灯笼了。手提着出门,引来一大群孩子簇拥着,玩一种首尾相逐、被称为“三十红上(“红上”是土语,晚上的意思)一大串”的游戏。大家都玩得兴高采烈,只要大人不来喊回家睡觉,我们是不会停下来的。
最吸引人的是冬天打“嘎嘎”。所谓的“嘎嘎”就是陀螺。当然也都是木头做的。三九严寒,河里结了很厚的冰,我们就到冰上去打嘎嘎。在冰上,让嘎嘎转动起来,其间用自制的小鞭去抽它,使它不停下来。为了增加它的灵敏度,心灵手巧的人们在嘎嘎的尖部嵌上自行车轴承里的滚珠,一鞭子抽下去,那嘎嘎就可以转好半天。
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玩弹弓。制作弹弓很简单,铁丝弯成弹弓架(也有用树杈代替的),拴上猴皮筋就可以玩了。不过,有的男孩子喜欢用来打仗,往往用弹弓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的,被家长告到学校来,老师肯定就是一顿猛批,说不定还会将弹弓没收。所以,很多同学在学校里,不敢玩,都是严严实实的藏在书包里;等放了学才敢拿出来,那时候你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了。
女孩子最爱玩的是踢毽子。鸡毛很常见,将一束公鸡毛从根部用线系住,使鸡毛呈伞型;那时候农村里被废止不用的铜钱很多,把拴好的鸡毛固定在铜钱的方孔里,一只鸡毛毽就做好了。有的女孩子嫌公鸡毛的颜色不够鲜艳,就用大人们染衣服的颜料把尖子染成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每到放学之后,经常有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踢毽,技术好的还能踢出很多的花样来,叫“花花毽”。不过,这种游戏,男孩子一般是不屑于参加或不敢参加的,因为人们都觉得那是女孩子玩的玩意儿,男孩子参与是要叫人笑话的。
其他自制的玩具当然还有很多,相信很多的孩子们都经历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