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最佳人生选择,就是做自己所擅长的事,即所谓扬长避短的意思。比如让一个劁猪的去绣花,这花肯定绣不好,却连劁猪的事情也耽搁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自己多粗多长,缺乏自知之明。
其实,最容易犯这个毛病的大多是文化人,不甘寂寞,好高骛远,就容易干出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来。那些明明是文艺大咖,偏偏非得到官场瞎掺和,最后弄得身败名裂的例子不枚胜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牛群。他与冯巩的相声说得风生水起,偏偏去当什么副县长。结果呢?地方上不欢迎,想再回到文艺界,文艺界已经没了他的位置。
这种事情,并非眼下独有,古代也不乏其例,比如说屈原。明明是一流的大文人,非得去当末流的官吏。结果政绩如何呢?说惨不忍睹有点过,但说毫无建树应该还是恰如其分的。楚怀王曾经是非常信任屈原的,屈原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很重要的官员——左徒。这个职位可是非同小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贵宾,应对诸侯”,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在任上主要是做了两件事:一是抗秦;二是变法。在抗秦问题上,屈原几乎是毫无成绩可言。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楚怀王昏聩也好,政敌的破坏也好,秦国的离间也好,在屈原当政的那几年,抗秦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胜利;在变法问题上,同样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屈原确实想变法,也曾拿出了一个政策的底稿。可是,还没等底稿呈现到楚怀王面前,他本人却已经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由大权在握的左徒,变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三闾大夫,变法自然是以失败告终。再以后,由于贵族间的相互争斗(屈原也是贵族中的一员),屈原的境遇每况愈下,以致被抛弃、被迫害,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抑郁而死。所以,
从政治上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诗人不幸诗坛幸。愤怒出诗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政治失败之后的愤怒、沮丧、绝望以及反思,更加激发了他宣泄的欲望,而宣泄的最佳方式就是写诗,于是,他疯疯傻傻的去问天,问地,问仙,问这问那,才有了彪炳史册的千古绝唱《离骚》。如果不是这部《离骚》,也许现在我们连屈原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因为有了《离骚》,他在古今诗坛的霸主地位至今无人撼动。所以,我们今天所纪念的,只是那个写出了《离骚》的屈原,而不是他那些虚幻的头衔与乏善可陈的政绩。
文人守好文人的那点本分就好了,千万不要去奢望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屈原已经用自己悲惨的经历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2021/6/14,端午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