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轿车的风波》的风波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80,10,27
孙老师说第五期《梨花》发表我的《小轿车的风波》,并准备让李冰莹配发评论。
日记:1980,12,27
上午去文化馆,孙红谷老师说要我写几个小笑话,给黄骅县文化馆;还要我写个唱词小段,春节期间在《梨花》上面发表。又到朱老师屋。他说泊镇李泽有来过,为了《小轿车的风波》里面的人物冯泽有而大怒。我说我与李泽有根本不认识,朱老师安慰我说:“他并不是冲着你,而是冲着李炳莹。”
日记:1981,4,3
1980年,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小轿车的风波》,发在文化馆编印的文学小报《梨花》,炳莹兄还专门写了评论。
不料,“冯泽有”这个名字仍然引起了一场误会。李泽有看见小说中的“冯泽有”,以为是有意影射他,专门找到文化馆老师抗议。当时我未满二十岁,还个初出茅庐的庄稼小子。我在交河城里,他在几十里外的泊镇。只是有一次,我在伯父所在的帆布厂遇到李泽有、夏增江陪着《沧州日报》的李继光等两位记者采访。见了面,不过寒暄几句,并未多交谈,从此也再没有见过面,我与他基本等于不认识。现实生活中与文学作品中两个“泽有”遭遇,纯属巧合,哪里有什么故意影射之说?我请朱老师代我向李泽有解释。后来,朱老师见了李泽有,还真的提起此事,李泽有说:“我知道洪勉不是故意的,我就是生炳莹的气。他又不是不认识我,为什么还要那样写(评论中不提人物姓冯,只提“泽有”两字,他以为李炳莹是故意的)?”
其实,我知道炳莹兄也不是有意的。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的作品,谁还注意里面的人物名字会不会与现实中的人同名?别说同命不同姓,即便是同名同姓,似乎也不应该过于小题大做。至于俩人后来见面提没提过此事而消除芥蒂,我就不得而知了。
事情往往是这样,虚拟与现实很容易发生混淆。其实,甘苦自知,作家最明白虚构的道理,也最容易对号入座。这次误会很小,甚至不值一提,也没有影响后来我们的交往;但是,纵观古今文坛,因这种小误会而引起的历史大事件,却比比皆是,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了。
后来,与李泽有做了邻居。我在市委三楼《泊头报》社,他在市委四楼文联。不论是年纪还是资格,他都是前辈。虽然他称我为老弟,但我从来都是叫老师。他很勤奋,经常下楼为我送稿;后来,我在教育局编《泊头教育》,此时他已经退休了,他还会亲自骑着自行车,拎着兜子,里面是一摞稿件给我送来,并且要我随便挑。不论是先前的《泊头报》,还是后来的《泊头教育》,都多次发表过他的作品。
至于那篇《小轿车的风波》,我带着它参加了沧州地区小说讨论会,在会上得到了好评,《无名文学》说明年第一期创刊号上用;参加讨论会的《沧州日报》李继光老师也说,如果《无名文学》不发,《沧州日报》就发。结果,几易其稿,《无名文学》最终也没有用,我也不好意思再给李继光老师,最后改名《小汽车进村来》,发在了《济南农民报》副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