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蒙”之过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79,5,4
海河工地是男人的天下,标准的“一色列”。民工们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正是雄性荷尔蒙最强烈的年纪。他们平时住在野地搭起的窝棚里,难得见到女性的影子。当年炳莹兄曾经整理过民谣《七等人》,其中之一说的便是民工:“海河民工笑嘻嘻,推起小车上河堤。一年干了三年的活,三年X不了一年的X。”稿子寄到《河北文艺》编辑部,刘小放老师看了,实在不能登大雅之堂,挥笔改成“三年会不了一年的妻”,这样就文雅的多了,才在刊物上发了出来。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嘎学生,坏戏子,赶不上海河一季子。”什么意思?就是说民工里的坏小子比嘎学生与坏小子还嘎,还坏。其实,也可以理解,都是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再说,海河工地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收工之后,只能窝在窝棚里打闹着玩。其实另外还有两种方式去消遣、取乐。一是逛商店。那时候村里一般都有供销社,俗称“联社”,不过是个小卖部而已。民工们闲着没事,就到供销社转悠,其实未必是真要买东西,目的是看女售货员。对男售货员不理不睬,专门盯着女售货员看,胆子大一点的就上前搭讪。为了不被拒绝,故意花二分钱买盒火柴,或买块糖。搭讪也讲究技术:付款的时候,把一枚硬币平放在手心里,让女售货员自己取。因为硬币很薄,又是平躺在手心里,只能用手指去捏。女售货员也不是善茬,取硬币的时候,故意用指甲使劲划,嘎小子的手心被抓得又痒又疼,满足的大笑起来。他要的就是这种结果。
县海河指挥部的两名女广播员,是整个工地的“稀有品种”,她们在哪里出现,就会成为那里“最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工地广播是有线喇叭,从这头到那头,足足好几里地,所以,我们平时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查线”,检查广播喇叭有没有问题。两个女广播员也不能例外,虽然都有点“恐惧”,但任务在身,只能硬着头皮上阵,好在有我们这些男人保护,还不至于真的受什么伤害。当她们的身影一出现在工地上,那些男人们便立即兴奋起来。有人喊一句“上来天了”,人们便嗷的一声喊起来,一人喊,众人和,远处的人根本看不见广播员的影子,也跟着瞎起哄。你想想,数千人一起呼喊,那是什么样的阵势?用山呼海啸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们查线,必须在大堤上穿过,有嘎小子见女广播员过来了,推着满满一车土,照着女广播员冲过去,女孩子吓得嗷嗷叫,赶紧往我们身后躲,那民工及其伙伴们便哈哈大笑起来。
一般说来,对当地妇女,嘎小子们还不敢造次,怕的是皮肉受苦,顶多玩个“边缘”而已;但对别的女性就不客气了。有时候各公社电影队来工地慰问,广播员们也去看,结果真的出事了。女广播员都是未结婚的女孩子,对男女之事还不太明白,看电影的时候,身后站满了民工。等看完电影回来,同伴发现一位的裤子上湿漉漉的,问她怎么回事?她用手一摸,黏黏糊糊的,不知是什么,就问别人。男人们都懂,但谁也不敢告诉她们,只是捂着嘴笑。此事被领导知道了,将几个同去的男的训斥了一顿。从此以后,再去看电影,我们几个男的把两个女孩子围在中间,这样,那些嘎小子也就不能傍前了。
不过,也有过令人高兴的事情。有年轻民工,偷偷地与驻地的女孩子谈起了恋爱,最后真的结了婚,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