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香港”

(2021-01-27 00:06:0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日记里的历史记忆(55

“小香港”

日记:1977,1,15

    上午,与伯父、秀玲、西猛叔去淮镇赶集。

集市是人们的物资交流场地。拿自己的产品与富裕品和别人交换,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目前情况下,自由贸易的存在,还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

据说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我所见到的文字记载,起码在明朝时就有了。明蒋一葵在《长安客话·狄刘祠》中说:“京师货物咸趋贸易,以席为店,界成集市,四昼夜而罢;俗呼狄梁大会。”集市主要是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说白了,就是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古代也叫“墟市”、“集墟”。到集市买卖称“上集”、“赶集”,到集上随便看看称“逛集”、“赶闲集”。每处的集日是分开的,以避免互相冲突。离我们村最近的有两处,一是高官,二是淮镇。高官是逢五排十,淮镇是逢二排七。高官离我们村五里,淮镇十二里,所以,赶高官集赶得最多。

文革开始后,大集一度被封了,据说是那是搞资本主义。既然是社会主义,一切都姓公,有东西要上交国家,买东西有供销社,搞私下交易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然是不允许的。但是,说来也怪,文革期间什么东西都禁止了,唯独赶集是禁而未止。一个小小的供销社不可能什么东西都有,庄稼人有急需的东西,供销社没有,他自然要想别的法子。一开始是偷偷摸摸,后来就半公开,再后来就大摇大摆了。官方看确实有些实际问题,想禁止也禁止不来,开始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就干脆放开了。当然,放开了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买卖。大牲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私人的牲口搞合作化那会儿就归了公;粮食也不行,因为国家有政策,要统购统销。为了禁止人们买卖这些东西,还专门设立了市场管理委员会,简称“市管会”。一到赶集的日子,市管会的人就到集上转悠,逮到进行这些买卖的东西,就会立即没收。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那天我跟着父亲去赶高官集。生产队里分了半口袋花生,自己舍不得吃,父亲就拿到集上去卖。父亲把装着花生的口袋口一挽,花生露出来,也不敢高声叫卖,生怕市管会的人听见。可是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当时,我不知在看什么,听见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只见父亲拎着口袋急冲冲的就跑,连告诉我一声都没有来得及;再一看,原来是市管会的人来了。幸好市管会的人没有追上,过了好大一会儿,父亲才悄悄地回来了。他拉着我就走,说:“不卖了,咱回家。”结果,花生没卖,我也没顾得在集上转悠,稀里糊涂就回家了。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奇迹,那就是淮镇集。那时候,到哪里吃饭都要粮票的,只有钱而没有粮票,仍然买不到吃的,就只得饿肚子。唯独淮镇例外。要是到淮镇赶集,天傍晌儿的时候,路边人家就有人探出头来,小声问:“吃饭不?”人们也都知道内情,想吃饭的就跟着进了门。不但招待热情,而且饭菜花样也不少,比如烩饼、包子、面条什么的都有;如果你想喝二两的话,酒菜也很现成:花生米、羊杂碎、韭菜炒鸡蛋、拍黄瓜之类的,眨眼就端上来;再热上一壶酒,保证让你吃的热热乎乎,挺着肚子走出门来。也有过日子心细的,赶集时自己捎着干粮,到人家给熥一下,还免费供应白开水。还有的将捎去的窝头炝炝锅烩一下,收费一毛五。

诸如此类的事却没有人管,估计是因为淮镇是回民乡镇,少数民族不好惹的缘故。因此,淮镇就有了一个美称:“小香港”。

日记当中发的那几句议论,是有感而发。当时正在热衷于啃政治经济学的东西,现学现卖,生剥活吞而已,未必真懂。

                                                                       2020/12/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烂市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