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无绝期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闰土是鲁迅作品中最深入人心的人物之一。通过他的形象,可以看到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凄惨命运的缩影。
闰土是有原型的。鲁迅认识闰土,是在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是同龄人。少年时的闰土,英俊,聪明,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场面一直留在鲁迅的记忆里。近三十年过去了,仍然念念不忘。然而,三十年之后再见到他时,鲁迅几乎认不出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闰土形象的描写,是震撼人心的。四十左右岁的年纪,却苍老成这副模样,其间该是经历了多么悲惨的遭遇啊!鲁迅的母亲介绍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闰土像一个木偶人了。按照《故乡》里的叙述,闰土至少有六七个孩子,这负担就够沉重的了,再加上连年不断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自然就更加喘不过气来。其实,闰土还有一段经历,鲁迅美院提及。闰土被父亲带回家之后,就结了婚,当然是父母包办的,婚后夫妻之间一直不睦。苦闷至极的闰土在家找不到温暖,就与村里一个寡妇好上了,甚至还闹到了离婚的地步。闰土的父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找到了测字先生占卜,结果,测字先生见风使舵,把闰土严厉呵斥一顿。估计婚也没离成。在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迫下,闰土由一个英俊少年变成一个衰败老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鲁迅母亲要闰土随便捡几样东西带走的时候,闰土并没有狮子大开口,只是捡了几样日常必须的家具之类。另外,还有一副香炉和烛台。鲁迅“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其实,如果再没有这种精神支柱支撑着,那副孱弱的躯体怕是早就垮了。你看他要的最后一样东西,居然是一堆草灰,回去做肥料,其生活的窘迫与心酸,也就可以想见了。令人最为担心的还是闰土领着的那个水生,也是当年少年闰土的年纪,若干年之后,会不会变成另一个闰土呢?
闰土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那些闰土们绝迹了吗?恐怕不乐观。有一年,我回老家吊唁朋友的父亲,在那里见到了我一个四十年未见的初中老同学,老同学当时在班里出名的调皮捣蛋,与同样调皮捣蛋的我臭味相投;没想到当年的捣蛋鬼,现在竟然成了一个活脱脱的闰土。朋友介绍说,他的儿子出了车祸,儿媳留下一个瘫痪的丈夫与两个年幼的儿子走了。这余下来的一家三口,就只能靠他养活。所以,站在我面前的老同学满面愁容,从前的伶牙俐齿也不见了,只剩下一个老态龙钟的木讷老头,其时,也不到五十岁,而其他的同学,还个个意气风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