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哄着不走打着走

(2020-09-22 03:20:10)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夜读撷珍(50

哄着不走打着走

在古代,男人都是要蓄发的。到了清兵入关,统治者颁布剃发令,要求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风东渐,从留学生开始剃发。

本来剃发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却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剃不剃发就成了新与旧、文明与保守的象征。鲁迅《头发的故事》,写的就是围绕留不留发而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剪去了辫子,被人冷嘲热讽,乃至谩骂,“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为了对付这些追着谩骂的人们,他想起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本多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于是,主人公学着博士的样子,“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

对这种现象,庄稼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赶着毛驴拉磨,“哄着不走打着走”!

看来凡是要进行改革,单靠宣传动员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需要强力,甚至是暴力手段的介入与配合,方才能够取得成功。但是,这样一来,改革就变成了革命。而按照老人家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文明的进步,也是如此。

挨打自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痛过之后,你会蓦然发现:当年不情愿的事,现在再看还是对了;这说明当年的打,也是对的。

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荒唐?

                                                                 2020/9/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枣缘
后一篇:闰土无绝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