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厚生薄死”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中国人历来是厚生而薄死的。孩子活着的时候,是一家人的眼珠子,宝贝得不得了;而孩子一旦夭折,对它的葬礼却是很不讲究的。在乡下小孩子死了,是不能入祖坟的。条件好的,给打一口薄棺材;条件不好的,用个什么东西胡乱包裹了,找个乱坟岗子就埋了。像模像样举行葬礼的,几乎很少见。
鲁迅先生的《明天》里,单四嫂子的宝儿死了。单四嫂子本来就穷的要命,给孩子治病,几乎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仍然没有挽救孩子的生命。如何让孩子早日入土,就成了单四嫂子的一道难题。王九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单四嫂子待他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后来王九妈掐着指头子细推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另外,咸亨掌柜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这样算下来,孩子的葬礼花费不菲,对一个乡下人来说,几乎近于奢侈了。
按道理说,是不应该这样奢侈的。一是有当地的风俗,薄葬不算丢人;二是单四嫂子家境实在贫寒。这样花费下来,以后的日子还怎么继续?周作人觉得“这在当时都与实际不大相符”。可是,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周作人认为是为了写小说方便。周作人说的自然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单四嫂子因为丧子之痛失去了理智,为了让孩子体面的离去,哪怕倾家荡产也认了;至于以后的日子怎么继续,大概她想也不想。为了孩子,一切都豁出去了。
一切都是母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