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之谜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篇幅虽短,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文中车夫的善良,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尊重,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尊敬;但鲁迅先生对于那个老妇人,却有点语焉不详。我甚至不惮以最坏的心思去揣摩:老太太有没有故意碰瓷的可能?
让我们来看鲁迅先生的描述:“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按理说,作为一个老年人,出门在外,走路一定是十分小心的,她与车相撞,是因为“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这就有点不符合常理;车夫已经把道让开,她依然前冲,因为“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慢慢的倒在地上。
其实,鲁迅先生的第一反应是持怀疑态度的:“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他在文章的后面大发感慨,包括赞赏车夫形象的高大以及自己从袍子里榨出的“小”来,只是因为被车夫的善良所感动,而对老太太却再未置一语。对老太太倒地持怀疑态度的,还有鲁迅先生的胞弟周作人。他在谈到《一件小事》时说道:“在当时这类事情的确常有,特别是老太婆,这样的寻事讹钱,这是过去社会遗迹。”
车夫扶着老太太去了巡警分驻所,最终是怎样一个结果,鲁迅没有说;但从巡警来告知鲁迅“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来看,证明车夫确实遇到了麻烦。结果无非有两种:一是老太太确实摔伤了,车夫陪着她去医院救治;二是因为赔偿谈不拢,还要继续纠缠,故而让客人自己想办法走,自己留下来继续交涉。
老太太之所以博得广泛的同情,无非基于两点:一,老;,二,穷人。正是因为这两点,大众的心理才容易被绑架。老人碰瓷现象至今不绝,这种社会心理是因素之一。我倒是宁愿相信,鲁迅笔下的老太太确实是被摔伤了,又遇到一位善良的车夫,穷人相帮,是一出人间正剧;而不是故意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