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媒人

标签:
文化情感杂谈 |
分类: 读书札记 |

《石德路上》,李尔重著,上海杂志公司1950年5月一版一印。
李尔重(1913.01—2009.12.26),河北丰润人,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他还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作家,曾经被毛泽东称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石德路上》写的是一段冀中人民抗日的故事。丁庆文,在日寇最猖獗的年代,任八路军石德路工作队队长。他深入敌后,与战友们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被老百姓称为“大英雄”。小说里面有一段描写很有意思。
丁庆文长期住在马大爷家,天长日久,与马大爷的女儿妮子产生了感情,在村里引起了一些流言蜚语。上级领导听说此事,就找他谈话,批评了他。他一时想不通,就开了小差回了老家。因为抗日工作急需他来领导,大家都很着急,想方设法将他找回来,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村干部贾祥就想从中做个媒人,成全他俩的婚事。于是,贾祥找到马大爷家,说起媒来了:
“马大哥,你这人算是明白,我就算为一方做了件好事!你得知道,我这个跑腿的并不是当媒人,我是做革命!丁队长可不是别的,那是咱们这块的灶王爷,谁家少了他也过不成。你可别寻思着我把个大闺女向当兵的手里推,图人家酒喝;我是小处帮帮他,让他更安生的给咱们把日抗好。只当他落在这给你当儿子,给大伙当灶王爷,我就当帮灶王爷跑腿的。”
明明是当媒人,却偏偏说不是当媒人,而是“做革命”。为什么呢?因为丁队长“是咱们这块的灶王爷,谁家少了他也过不成。”之所以给介绍这门亲事,是“小处帮帮他,让他更安生的给咱们把日抗好,”“给大伙当灶王爷”,唯独没提一句双方感情。
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这种“革命媒人”,并不是作家刻意的拔高,而是真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大敌当前的时候,男女恋爱确实不能像和平年代那样卿卿我我,个人感情必然让位于民族大业。普通老百姓也许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但对敌人的凶狠残暴却是亲身感受,他们也明白,不把敌人赶出去,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而老百姓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视为神一般的丁庆文身上,为了让他安生抗日,所以贾祥才给说这门亲事。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男女的结合很少关注到双方之间的情感,被一些功利性、现实性的东西所代替。非但是战争年代,就是和平时期也是如此。比如评剧《刘巧儿》里,刘巧儿与赵柱儿所谓的新式恋爱,虽然也说“我爱他来他也爱我”,但爱的也只是对方“能说会笑能劳动”,“他的文化好,回家来,他能给我做先生”,似乎与感情关系也不大。
“革命婚姻”,“革命媒人”,都是特定年代的产物,现在虽已不多见,但作为爱情婚姻方面来说,多了一种形式,一种版本,其实是有历史意义的,不能轻率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