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事件”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吴梦起的小长篇《吕玉华与她的同学们》,出版于1956年,我读的是1958年的再版本。小说描写东北某农校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其中,有段描写一位女同学抄袭了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引起的风波。学生抄袭作文,本来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其处理就显得颇有“时代气息”。
语文老师发现学生崔玉萍与周凤的作文内容相同,肯定其中有一人是抄袭的,就先后找两个学生谈话。首先找的是崔玉萍。语文老师并没有明确点破,只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询问她。崔玉萍开始有点慌乱,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坚决否认自己抄袭。于是,语文老师又找来了周凤。这次,语文老师直截了当的将两份作文拿给她看。周凤把两份作文看了看,立即红了脸,支支吾吾的承认自己抄袭了崔玉萍的作文。
语文老师问周凤,对这件事怎么看?周凤承认自己不对;问她为什么不对?她吞吞吐吐的说,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不良的行为。
周凤哭了起来。
‘不要哭,’老师在崔玉萍的作文上面画了个‘5’字,给周凤的作文却用红笔大大的画了个‘1’。还说:‘你的作文成绩是一分;不过,你这种行为,我还要向班主任汇报。去吧!’”
一次普普通通的作文抄袭,居然自我检讨为“不道德”“不良行为”,可是仍然不能过关,而是被老师直接判定为“盗窃行为”;而且,进一步从思想上上升为“剥削阶级思想”、“统治阶级思想”,给了最低分数。
有趣的是,尽管周凤亲口承认自己抄袭,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崔玉萍抄袭了自己的作文。班长追问她,既然自己不是抄袭,为什还要承认抄袭?周凤竟然十分惊奇“难道能不承认吗?我不承认,不就把崔玉萍坑了吗?我要牺牲自己,保护同志。”
“牺牲自己,保护同志”,显然是受了文艺作品中英雄人物见义勇为事迹的影响。为此,班上还召开了全班同学会议,对两位当事人进行批评帮助。最后,当然是各自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表示坚决改正错误。
通过这次小小的抄袭事件,却被升级到了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也许是那个特殊时代所具有的特殊思维方式与处理方式。现在看,好像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但在当时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难怪周凤被老师的一番斥责吓得哭了起来。这件事讲究对两位当事人以及全班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也许,等若干年后才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