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奇葩——仲思枣

标签:
美食文化 |
分类: 散文 |
在河北献县的西高官村,有一片数千亩大的枣园。它所产的红枣,不同于任何同类产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是在已经濒临灭绝的红枣古老品种仲思枣基础上所改良的新一代仲思枣。
仲思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南北朝时,有个乐寿(今献县)人,叫刘倧思(公元542—635),道号崖仙。他兄弟四人,长兄刘轨思为北齐王朝名宦,三弟刘叔思与四弟刘季思则为小吏。刘倧思厌恶官场纷争,无心宦途,15岁时在乐寿崖南的龙王庙出家为僧。
但刘倧思对枣树情有独钟。当时的献县,已经是枣树之乡,但所产的枣质量很差, 不但品味差,而且干枣易蛀,不便久储,他就想对此进行改良。听说河东猗氏县有一个枣的品种,果大如卵,皮薄肉鲜,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长途跋涉去该地寻找,果然发现了一种当地呼为“羊角枣”的品种,果长四五寸,酸甜味足,宜生食;然而,晒干之后却干瘪少肉。刘倧思将幼树带回献县,精心培育,有部分成活;但结出来的果子,虽然酸甜甘美,味道不错,但个头小,人称秦椒枣。秦椒枣在生长期,容易被虫蛀蜂咬,晒干后皮厚肉少,可是它有个优点,就是耐储藏。刘倧思将当地枣与秦椒枣进行了对比研究,就尝试着成对种植,根株比肩而生。待二年后,将两树干的内侧各剖其半,再合并为一株,用素帛扎紧,再用蜂蜡封固。当年仅成活一棵,该树一半长原地枣,一半长秦椒枣。翌年开始有了明显变化,两种枣特性相互浸染,七年后终于成为一个新的品种,枣型明显缩小,由原来的四五寸,缩小于二寸左右。鲜时呈暗红色,油光发亮,果肉爽脆多汁,甘甜无比;而干果则纹路细腻,果肉紧实,味道愈加甜美醇厚;剖开之后,能够拉出长长的金丝,时称仲思枣。
隋大业二年(606年)九月,信都郡守选仲思枣400粒进贡朝廷,隋炀帝亲自品尝,大为赞叹,并分赏给群臣及后宫,得到了众口交赞。自此,仲思枣誉满天下,被称为“仙枣”。 时人争相引进种植,倧思枣逐渐成为果中珍品,历朝都将其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关于倧思枣, 历代文献都有记载。《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唐·杜宝 《大业拾遗录》:“二年八月,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绉核肥,有味,胜於青州枣。 北齐时有仙人仲思 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枣》 也引宋人马志的说法:“仲思枣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文小核,味甘。”
可是,仲思枣最后却随着沧州金丝小枣的兴起而衰微下来,以至于濒临绝境。它的再度重生,应该归功于有“当代刘仲思”之称的农民企业家。
沧州是著名的“金丝小枣之乡”。但近年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枣树的病虫害越来越多,包括枣疯病。现在最困扰枣农的是“浆裂病”,长势很好的枣,被秋后的雨水一泡,却都烂掉了,枣农几乎颗粒无收。对此,专家也束手无措。所以,很多枣农把枣树都刨了;没刨的,也丢弃不管,就像没大人管的孩子,长着长着就长坏了。为了挽救金丝小枣的颓败,解巨胜决心寻找古老的仲思枣,争取在它的基础上培育出新品种。经过多年的调查与寻访,终于发现了一株有异于普通金丝小枣的枣树,通过查找资料与专家论证,初步断定为仲思枣的历史遗存。这棵仲思枣孤本的发现,给他增添了极大的信心,于是,他找到了河北农业大学枣树研究所,与他们合作,专门立项,成立课题小组,对此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经过共同努力,在古仲思枣基础上培育出了新一代“仲思枣”。它不仅抗浆裂,而且缩果率极低,而且,经权威机构检测,糖分高,口感好,其中的VC含量是号称“水果VC之王”的十几倍。2009年,经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颁发了《林木良种证》,并推荐在献县等地推广栽培。这样,解巨胜的信心更足了,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高官红红枣种植合作社,吸收当地枣农参加,承包了附近村的三千亩地,大面积开展雨帅枣的种植,目前,已经进入挂果期,2019年收成不错;为了扩大经济效益,他采用自己发明的独家冷库保鲜技术,保证了红枣味道鲜美,富含的营养成分不流失。在鲜果的基础上,他还研究开发了醉枣、香酥脆枣等产品。现在已经开始通过网络以及其它平台进行销售,并计划2020年开展实地采摘活动。目前,正在与青岛新东益食品公司洽谈合作,2020 年有望让仲思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曾经将仲思枣送给许多朋友品尝,他们都对仲思枣的味道、口感感到惊奇;尤其是对它的药用价值、美容美颜价值等给与了高度评价。还有不少人托我代购,或直接到献县西高官采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