倧思枣传奇

标签:
财经 |
分类: 散文 |
一棵枣树,它的根系从南北朝一直扎到了二十一世纪,这自然是个传奇;但它确实又不是传奇,而是有史为证,确确实实发生了的事实。
南北朝时,有个乐寿(今献县)人,叫刘倧思(公元542—635),道号崖仙。他兄弟四人,长兄刘轨思为北齐王朝名宦,三弟刘叔思与四弟刘季思则为小吏。刘倧思厌恶官场纷争,无心宦途,15岁时在乐寿崖南的龙王庙出家为僧。
但刘倧思对枣树情有独钟。当时的献县,已经是枣树之乡,但所产的枣质量很差, 不但品味差,而且干枣易蛀,不便久储,他就想对此进行改良。听说河东猗氏县有一个枣的品种,果大如卵,皮薄肉鲜,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长途跋涉去该地寻找,果然发现了一种当地呼为“羊角枣”的品种,果长四五寸,酸甜味足,宜生食;然而,晒干之后却干瘪少肉。刘倧思将幼树带回献县,精心培育,有部分成活;但结出来的果子,虽然酸甜甘美,味道不错,但个头小,人称秦椒枣。秦椒枣在生长期,容易被虫蛀蜂咬,晒干后皮厚肉少,可是它有个优点,就是耐储藏。刘倧思将当地枣与秦椒枣进行了对比研究,就尝试着成对种植,根株比肩而生。待二年后,将两树干的内侧各剖其半,再合并为一株,用素帛扎紧,再用蜂蜡封固。当年仅成活一棵,该树一半长原地枣,一半长秦椒枣。翌年开始有了明显变化,两种枣特性相互浸染,七年后终于成为一个新的品种,枣型明显缩小,由原来的四五寸,缩小于二寸左右。鲜时呈暗红色,油光发亮,果肉爽脆多汁,甘甜无比;而干果则纹路细腻,果肉紧实,味道愈加甜美醇厚;剖开之后,能够拉出长长的金丝,时称仲思枣。
隋大业二年(606年)九月,信都郡守选仲思枣400粒进贡朝廷,隋炀帝亲自品尝,大为赞叹,并分赏给群臣及后宫,得到了众口交赞。自此,仲思枣誉满天下,被称为“仙枣”。
关于倧思枣, 历代文献都有记载。《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唐·杜宝
《大业拾遗录》:“二年八月,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绉核肥,有味,胜於青州枣。 北齐时有仙人仲思 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枣》
后人将倧思枣附会成今天的沧州金丝小枣,其实不确。二者同属枣科无疑,但其特点却大有相异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果型,文献记载中说倧思枣果型硕大,大者四五寸,最小者也有一二寸。按照南北朝时的计量标准,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因为时间与地域不同而有差异)
倧思枣为什么后来衰微了?这至今还是个谜,有待后人研究;但民间一直有传说,刘倧思还活着,倧思枣还活着。南北朝时代的人活着,谁也没见到;但倧思枣活着,却有人真真切切的见过。进入二十一世纪,被一个“现代刘倧思”找到了,并且经过他的努力,在专家的指导下,将硕果仅存的一株倧思枣树培育、繁殖,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倧思枣复活了。
这个让倧思枣复活的“现代刘倧思”,也是个献县人,他叫解巨胜,献县高官枣业集团的掌门人。说起他寻找、培育新倧思枣的故事,那该是《倧思枣传奇》的续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