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之润

(2019-07-20 01:34:15)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水之润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水多。

我们庄头村,背依滹沱河故道,狭长的村落分成三部分:大村、西小村和东场;其实还有两部分,那就是东南场与西南场,但因为面积小,往往被人们忽略不计了。村前是一片四五百亩大的水塘,俗称“大坑”。整个村,呈三齿钩状,在我的文学世界里,我把它称作“三齿庄”。

一个地方,有了水,才能显出几分灵气,我们的村前村后,沟沟汊汊,除了水还是水。滹沱河故道里,种满了田茼和高梁,我们经常去采茼桃儿和高梁米吃;尤其是那坑塘,面积很大,有几百亩。风大的时候,隔着老远,就能听到浪头拍岸的涛声。坑塘的岸边,栽满了杨树和柳树,还有大片的芦苇。听大人们说,原先塘里是有许多的荷花的,可惜,一九六三年闹大水,都给淹死了(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荷花会被淹死)。春天,我们爬上杨树,去采"杨树狗子";用柳条拧成柳笛,在街上呜呜哇哇不成腔调儿地吹着招摇;用竹竿绑上棘荆,去塘里捞"扎菜"(一种水草),回家蒸菜团子吃;冬天,水面结成冰,我们在上面摔宝、滑冰、打"嘎嘎儿"(陀螺);到了夏秋两季,就更成孩子们的世界。举着扫帚扑蜻蜒,泡在塘里撩水仗。而最有趣的是捉鱼摸虾。水塘里有一片地方,特别深。那里的虾特别多,它们喜欢躲在人们留下的脚窝里,一个猛子扎下去,有时一把可以抓到两三只。用不大会儿便可摸到多半碗,到家让娘用油一炸,嗬!香得不得了。父亲用它下酒,眼睛笑成一条线。一般我们都喜欢淘鱼。那时候水多,有水就有鱼。见到水沟里有鱼,我们便会挡一道土埝,将水淘出去,然后"拾干鱼"。离了水的鱼们,象一个个俘虏,拥挤在一起,还在不甘心地摇头摆尾。这时,你才真正体会到"瓮中捉鳖"的乐趣。

但在大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水多,固然带来了灌溉的方便,却给生活带来的是更多的不方便。尤其是行路难。因为地气湿,村里的土道常年是湿漉漉的,到了春天翻浆的季节,车轱辘经常陷进去老深,人推马拉,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上来;到了雨季,简直没法走道了,到处是泥泞。当时村里的人们编了一首歌谣:

庄头村,不害臊,

大车进不来村,

小车找不着道。

轮船来了没处靠,

蚂楞飞机(直升飞机)没处落。

多年不修桥,

修了个破砖套。

最后两句说的是村北的滹沱河上没有一座桥梁,平时过河还好说,到了雨季水多的时候,就只能靠“泅渡”。现在我还能回忆起来深秋季节趟水过河的情景,水凉的刺骨,过河之后,穿上衣服后老半天,冷的还在打牙巴骨。有一年,村里兴心在村西修桥,可只修了一半,就因为村里三个大队心不齐而停工,直落了个半拉子工程,也就是所谓的“破砖套”。

水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但也有让人们高兴的时候,那就是“翻坑”。 所谓"翻坑",就是等水少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聚到坑塘里捉鱼。那可是我们村每年的盛事:吃过午饭,有谁吆喝一声"走哇",人流便从各个胡同里涌出来,汇到大街上,向坑塘冲去。一两千人同时挤在一个坑塘里,密密麻麻,人比鱼稠,真的把坑翻过来了,那场面也是相当的壮观。人们齐声嚷着,喊着,有的用网撒,有的用筛拉网拉,有点用推网推,还有一些高手赤手摸。我们这些孩子们,兴奋地夹杂在大人们中间,用筛子和面箩在水面上"端鱼"。只所以称"",是因为人多,水变得浑浊起来,那些小鱼们呛得都浮到水面上,露着小脑袋儿,我们只消将筛子伸出去一端,就能端上几条或十几条来。一晌的功夫,人们的桶满了,盆溢了。这时,生产队起晌儿的钟声也响了。于是,人们满载而归,回家换衣服,然后到田里干活儿。到了晚上,用鼻子一闻,满村都是炖鱼的香味儿。要知道,在那几乎常年不见油星的年代,这可是庄稼人最盛大的节日呵!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记忆。眼下,滹沱河故道几乎已经淤平;而偌大的坑塘,已被人们填平、垫高,只剩下极小的一个水洼儿,也几乎是常年干涸着,使人想起"龟裂的土地,张着干渴的大口"的诗句。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春风不再,桃花凋零,人巳非昨了。如今,村里新房林立,街道整齐,人也衣着光鲜,但许多过去的光景都不复存在:早晨,男人们担水时水桶碰井壁的声音消失了了,驴嘶马叫声听不见了, 墙根下聊天的没有了,背着粪筐拾粪的不见了,甚至连那袅袅的炊烟都稀少了,咕哒咕哒地拉风箱的声音,只能响在你的梦中。

水没了,记忆不再湿润,代之以枯燥,干涩。我梦里的故乡呢?

                                 2012年作,2019/7/19重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