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户之见”

(2019-04-04 02:31:20)
标签:

教育

分类: 杂谈
“门户之见”

我们李家是个传统家族,自明朝迁到直隶以来,几乎历代均有功名,直到清末废科举。传统家族自有传统家族的家风,除了少数的个例,总体上看都有着耕读人家的儒雅与得体,没有文化的人,性格刚烈的人,说话也不那么粗野。外姓女人嫁进李家门,自然随着李家的规矩行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是缺乏家教者,因环境熏染,潜移默化,也会被李家的家族文化所同化,所改变。

当然也有极端的例子。小时候听祖父说过,老年间李家曾经娶进一个“小门子六户”的女人,说话粗野,高声大嗓,不知礼教;在家里打老骂少,在外“打八家”。他的公公是个斯文人,但面对一个悍妇,也是束手无策。有一次他喝醉了酒,仰天长叹:“一滩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个女人坏我三辈风水呀!”果然,他的后代性格皆像极了他们的母亲,遗韵不绝,在村里名声很坏。

无独有偶,前几天老伴与阿姨出去办事,回来的时候正好遇见同楼的一位老太太,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一起进楼。那孩子说话像打仗,态度蛮横,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对他奶奶不是用拳头打,就是用脚踹。老伴对我学说此事,阿姨笑着说:“那是肯定的,你看他奶奶,说话不也是那么大嗓门吗?”

阿姨的意思我懂,她是说,孩子生在那样的家庭,一家人都缺乏教养,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知礼道法!

过去,择偶都要讲究个门当户对,后来被当做封建门第观念给大批特批,改为讲究阶级感情了。进入新时期,阶级斗争不讲了,人们经过反思,才体会出所谓的门当户对并不是丝毫没有道理。两个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家庭文化、生活习惯、言谈举止诸多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很难志同道合。这绝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问题,从小的文化熏染与浸透,家风已经深深地浸入到骨髓里面,装是装不出来的,更何况还要切切实实的去改变。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土豪,穿名牌,开豪车,住华屋,只要不说话,你根本看不出他究竟是个什么人;但是只要一开口,“土鳖相”就出来了。人们在斥责不懂礼数的人,常常会骂他“没家教”,因为看见一个人,就等于见到了他全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家庭只能造就这样的后代。所以,高位、高薪,买不来高贵,富养穷养,学不会教养。择偶的时候,如果选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就会带坏整个家庭,一个人毁掉全家人的生活。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现在的年轻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是凭着一时激情,真的认为公主可以跟着潦倒汉去乞讨,白马王子能够跟着灰姑娘过茅草屋的穷日子。当生活的艰难磨光了幻想当中的所有诗意的时候,早已经悔之晚矣。门当户对绝对不仅仅是个门第观念问题,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因素与生活智慧。把它当做封建糟粕弃之如敝履的人,后悔莫及只是早晚的事。

                                                                           2019-4-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食鲜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