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香一瓣祭师魂

(2018-11-01 00:25:36)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散文
心香一瓣祭师魂

10月31日下午,接北京杜保安老师的夫人微信,告知杜老师已于昨晚驾鹤西游。虽然早已预知结果,但不起之快,仍然震惊不已。

与杜保安老师相交相知已近四秩,亦师亦友,惠我良多。无论做人还是作文,在他身上,我都学到了许多,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20162月,得知杜老师罹病,曾携老伴与女儿专程进京探望。见到他的时候,他的鼻子里插着管子,意识还清醒,只是不能说话。当夫人问他认不认识我的时候,他很吃力的说出“李洪勉”三个字。从始至终,杜老师一直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分明有许多话想说,但又说不出来。他的手一直握着我的手,当我们说话说到某个关键节点的时候,就会明显的感觉到他的手在用力。我知道,这是他在向我表达他的心情。然而,他的话再也没有说出来的机会了,那次见面,就成了我们的诀别。

老师去世,本当进京再见老师最后一面,但近日琐事纠缠,不能分身,只能给杜夫人发一唁信:

“张阿姨:惊闻杜老师仙逝,如雷轰顶。天地不仁,永逝我师。本应进京赴吊,恰值家中有事,杂乱无序,分身乏术。愿老师在天之灵,恕不怪罪。日后进京,当面向阿姨请罪。望珍摄贵体,节哀顺变。”

心乱如麻,无法行文,旧文一篇,以致哀思。野人献芹,心香一瓣;天地难老,师恩永志。呜呼哀哉。尚飨!

                                      2018-11-1

杜保安老师

 作者:李洪勉

与杜保安老师失去联系好几年了,手机拨不通,短信也不回。这在我,一直是块心病。昨天,女儿终于帮我联系上了他的家人,说自从去年十月份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一直躺在病床上,说话都很困难。好在神志清醒,当在电话里传出他“你好”两个字的时候,我止不住老泪纵横。

关于杜保安,中国作家网是这样介绍的:杜保安(1939) 北京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京朝阳区驼房营小学教师、校长,朝阳区将台乡文教组组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报》文艺组副组长,主任编辑。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童话《紧急会议》、《七月桃儿咧嘴笑》、《小明的鸡蛋》、《婷婷》,小说《老两口的秘密》、《小服务员》、《第一次当班主席》、《放水》、《三比》、《玲玲变了》、《主心骨》,系列动物小说《狗狗的故事》等。

我与杜老师结识于1981年,当时,我在《无名文学》编辑部工作。我写了一篇儿童小说《捣蛋小传》,寄给了《中国少年报》,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收到了署名杜保安的回信。他对我的作品给予了热情评价,并提了几条意见,要我修改后再寄给他。最终这篇作品也未能在《中国少年报》发出,但却使我结识了杜保安老师,从此,三十多年一直未间断联系。这些年来,我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不少儿童文学,最早的一篇是1982年的小说《落风枣》。据杜老师介绍,这篇东西发表后,各方反响还不错。此后,我陆续在《中国少年报》发表了小说《斗羊》、《槐花夜》、《军军与丛丛》等作品,其中的《斗羊》,还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开始,我与杜老师只是通过书信联系,一直未见过面。第一次见面是在1985年,《中国少年报》与《中国儿童报》联合在广东中山举办全国儿童文学作家笔会,经杜老师推荐,我参加了此次笔会。我先是到北京报到,第一次见到了杜老师。他个头不高,微胖,四十多岁,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由于我是提前一天到的,他把我安排在最高法院招待所住下。著名诗人聪聪老师还特意到招待所来看我。第二天晚上,与王保春老师等人到杜老师家里去涮羊肉。涮完羊肉,就直接去北京车站出发了。

那次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的笔会,而且参会的大多数都是南方人。每天在同一张桌吃饭的,都是从北京去的,包括著名诗人阮章竞、著名童话作家金近,北京作家夏有志、《北京日报》王保春,内蒙乌海的张志春、河北衡水的傅新友,以及杜保安老师。除了开会,我们业余时间逛商场、喝早茶,到大排档去吃狗肉火锅。那次经历,对我来说影响很大,毕竟当时我只是个农村出身,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作者。如果没有这次笔会,也许我就不会写出后来的那些儿童题材作品。

最使我感动的是1994年左右。那时,我的家还未搬到城里,每到星期天都要回老家。突然有一天傍晚,杜老师来到我家。他背着个背包,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我当时吃了一惊,因为我老家离市里有好几十里的路,而且汽车也很不方便。他说他先是到了我工作的教育局,一打听,我回老家了,他就坐公共汽车到了我们家所在的乡镇所在地。乡镇所在地里我们村还有三四里路,他直接步行到了我家。那时,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怎么会不叫我感动呢?

每到秋天,我都会给杜老师寄去我老家的特产金丝小枣;杜老师也会给我寄来北京烤鸭等。东西虽然不多,但情谊是深厚的。这种情谊就这样一直持续着。直到前两年,他的手机突然打不通了,此时他早已退休,也无法从原来的单位打听到他的下落。就这样,我们失去了联系,但他的手机号码却一直保留着。去年,在女儿的敦促下,我学会了微信,通讯录里面的号码都在微信中显示出来。杜老师的号码显示的却是“张绿慧”,我怀疑是不是他夫人的名字。于是,试探着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问这还是不是杜保安老师的号码?没想到还真回了信息,说是的,并说杜老师一般不开机。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一直与杜老师联系不上的原因。我问杜老师的情况,回信只说杜老师身体情况不太好,就再也不回信息了。前天,我突然收到两张微信照片,是一家人在医院里照的,全家人围着病床上的一位病人,我觉得那病人就是杜老师,因为照片小,看不清楚。正好女儿在家,她说别发信息了,你直接打电话问问不就是了。我觉得有理,就直接拨通了电话。对方倒是接了电话,交谈了几句,我还未听明白,她说我打错了,电话就挂了。女儿说:“一定是你的方言,人家没听懂。”她又把电话打了过去,果然如此。女儿让我用普通话讲,这才算是重新联系上了。她说杜老师还清楚地记得我。她让杜老师在电话里说一句话。果然,就传来了杜老师那熟悉,但分明说的很吃力的“你好”两个字。我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夺眶而出。我说等我料理一下家里的事情,我会马上过去看他。他的夫人说:“你要是忙的话,就不要过来了。”我知道,杜老师躺在病床上那么久,一定会是愿意见到旧友的。所以,我想马上见到他。放下电话,我立即叫女儿订车票。如果顺利的话,近日内我就会到北京看他。

毕竟是三十多年的友谊,在如今的年代里,很难得了。女儿说的对,能够见一面就见一面,省得将来遗憾。这也是我的想法。

但愿杜老师身体会尽快恢复健康,祝福您,杜老师!

 

                                             2016-2-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迫
后一篇:皮大胡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