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一亮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艺评论 |
原先我与叶长亮并不熟悉,前几天他陪着张猛到我家来过一次。本来我是准备好好招待一番的,喜欢念字的人看到喜欢念字的人,肯定要尽力照应,争奈那天他们都有事,来泊头是专门给朋友送书,只是一出一进,连话都没说几句。送他们出门,我开了一句玩笑:“你俩来,叫我眼前猛然一亮。”真的,猛有了,亮也有了。
今晚与朋友聚会,一如既往的没有少喝。醉醺醺的回到家,先钻被窝,然后浏览朋友圈的文章,就见到了叶长亮的《飘落的亲情》。一读,便被吸引住了,想都没想,就着醉意给叶长亮留言:“一开始就感动着我了,也吸引住我了。整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真的很精彩。只是最后结尾让我有点不满足。”叶长亮回复说:“母子二人都应该深深地思考,有时候亲情应该是无声而伟大的,留在心里的温暖,有时候又十分的悲凉和无奈。”我当然理解他的想法,我说:“ 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而是应该更挖掘出人性当中的某些我们赞成或者不赞成的东西。否则整个作品就升华不上去。不过这篇作品真的挺好的,我很喜欢。只是因为不见外,多说了两句,而且是喝酒喝多了。”
放下手机,作品中的情景仍在眼前晃。在我自己,并不乏献殷勤却被打了嘴巴的经验,但凭着对叶长亮第一眼的印象,我觉得他肯定不会。于是,不顾老伴的惊愕,从被窝里爬起来,穿衣下床,打开电脑,写下这篇“醉写”。我想说的话肯定要说,别人想听不想听,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
我说长亮“这篇作品真的挺好的”,并非敷衍之语,真的很喜欢。从开始的情景设定就很生活,对于我这个曾经多次陪过床的患者家属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汤大嫂及一干众人都希望那张闲置的床永远闲着,以便大家用来轮流休息,这种心理,很真实,也很合乎人性。尤其是老太太进来之后那种装腔作势,直接切入人性当中最薄弱的部分:自卑,虚荣,而又不甘于被人歧视,其实是对社会不公的间接地抗议与反抗。他老公的唯唯诺诺,着墨不多,但也表现的活灵活现。其实,大家看的都很明白:虚张声势的背后都有自卑的存在,真正大款的父母也不会住到普通人住的病房里来;而且也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只是孤零零的由一个年迈的老头子陪床。大家都看破了,只是不愿也不忍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接下来,我的担心就开始了,担心作者简单的落入了批判儿女不孝的俗套。结果,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尽管作者想努力表现“母子二人都应该深深地思考,有时候亲情应该是无声而伟大的,留在心里的温暖,有时候又十分的悲凉和无奈”,但却无法引导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看到的仍然是对于不孝行为的道德层面的谴责。哪怕再俗套一点,说说不孝的背后人性的无奈、纠结与挣扎也没有。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最后结尾让我有点不满足”。
但是,瑕不掩瑜,长亮这篇作品仍然是很好的,不论是语言的简洁明快,还是故事情节的设计铺陈,还是人物的形象塑造,都表现出了青年作家的那种掩盖不住的才气。瑕不掩瑜,瑜不掩亮。我所说的,也许是鸡蛋里头挑骨头,或者干脆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了我,也未必会写的更好。但是,喜欢却是真的,否则,也不会三更半夜从热呼呼的被窝里爬起来写这篇自以为是献殷勤的东西(虽然挑了毛病)。我相信长亮会明白这些,你想,谁会与一个醉汉论短长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