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情种种

(2017-12-05 06:00:19)
标签:

情感

分类: 散文

乡情种种

堂叔锡绥公,与父亲是一爷之孙。在老家是最亲近的人了。
昨天,特意从老家来看我,还带来了小枣、小米、豌豆等家乡特产,未吃之前就已经闻到了浓浓的亲情。中午,我想找几个老乡陪他,他说:“不用,咱自家人关起门来拉拉套儿,多好。”于是,老伴弄了几个菜,我们爷俩边吃边喝。

老人自然要说老话。锡绥公年已七十有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家原来的十多亩梨园,现在由他承种。现在梨枣行情不大行了,他抓住契机,看准桑葚前景不错,毅然改种桑葚。由于下手早,等别人醒悟过来的时候,他这里早已开始收获了。他很得意的说:“你知道仅仅这一项,我就收入多少钱?”他自豪地伸出四个手指:“四万多块钱!”对年逾七旬的老夫妻来说,年纯收入四五万元,自然不是小数目。堂弟们日子过得都不错,他并不缺钱花,图的就是一个高兴。他几次提及:“你爸爸留下的这片树,可成了我养老的宝贝了!”七十多岁还能自己养活自己,他是有理由自豪与高兴的。

说到他的七十多岁,不能不提的是,他上面还有我的叔祖母健在,老人家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他准备明年举办99岁庆典(按照乡俗,不能搞百岁生日庆祝)。百岁老人,五世同堂,确实值得庆祝。他说,到时候近门近支的人都叫来“坐席”,郑重其事的弄几桌,大家都高兴高兴;同时,还准备给全村每个九十以上的老人送个猪肘子。这种事情我当然要积极参与,就主动请缨:“寿堂的‘寿’字,我来写。”

现在,我很少回村了。每年回家上坟,都是来去匆匆。其实,每次堂弟们都要打电话,要我到家里吃饭,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无它,没了父母,故乡就成了伤心之地。锡绥公说:“有一次,我在西坟上坟,远远地看见你来了。看你也不是小年纪了,老家没人,等于没家了。我当时泪就下来了。”

说到家,自然就提起老家的房。我老家的祖屋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破败的很快。他与洪玉看过几次,维修都很难了。他问我到底打算怎么办?其实,这也是我很纠结的地方。从实用方面说,它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再重新回到老家居住的可能微乎其微;但那是父母留下来的遗产,是我的根。有它在,家就在;没了它,根都拔了。锡绥公知道我的心思,问我怎么办,是因为房子实在已经破陋不堪,不修是不行了。但维修费用不菲,至少要十万以上。对我来说,花费十多万去维修只具有象征性的祖屋,显然也是颇费踟蹰的一件事。我说:“反正年前是不能动工了,春节之后再说吧。”

几年前,锡绥公就鼓励我退休之后,回老家居住。都是近门近支,老家旧户,住着自在。我自然理解老人的好意,但仍然犹豫。说实话,这种想法我不是没有过,却都否定了。乡情这个东西是个双刃剑,弄不好就会被它割破了皮肉,乡情很容易就变成了乡愁。对它,我是既怀念,又恐惧。这么多年我混在外面,与老家的人多有接触。尤其是前些年教育是热门的时候,登门求助者络绎不绝。我给很多人帮了忙,也给很多人没有帮成。大多数人都有感激之心,每次见面总要提及当年的帮忙,千恩万谢的。但是,也有个别人以怨报德。当初没帮成的人心存怨恨,即便帮成的人,当时感激,转眼就忘了。有人当初来找我,我不但费心费力,还要费钱。请我办事,还要我来请客。关键是他很是心安理得,似乎让我办事是给了我很大的面子。这还不算,我回老家时只顾了与别人寒暄,没有及时与他打招呼,他就怀恨在心,在背后对我破口大骂。虽然只是极特殊的个例,但我实在是寒心了,我不想再与他面对。反正现在我已赋闲在家,也不能再帮他什么了。眼不见,心不烦,不找那个不自在了。

不过,有锡绥公在,有奶奶婶子弟兄姐妹们在,老家那个地方依然是温馨的,想起来心就暖暖的。回不回去,它都在我心里,哪怕身在天涯海角。

                                                                               2017-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步步踏着诗意
后一篇:人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