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材

(2017-10-19 04:00:07)
标签:

情感

分类: 散文

小时候,我家磨棚的北面,停放着一口棺材,厚厚的红松木板,漆成枣红色;前面有一个金色的浮雕“福”字。这是祖父为自己准备的寿材。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口棺材停在家里,出门进门都会看到它。据说过去有一种风俗,人上了年纪,不管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就要为自己准备寿材,可以增福增寿。家里条件越好,就准备的越早,寿材的材质越贵重。祖父的寿材是什么时候做的?不知道,反正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了。我是1959年生人,所以,最迟不会迟于六十年代初期。祖父是1980年以93岁高龄去世的,也就是说,这口寿材在我家一直停了二十来年,或者更多。

但是,它并没有闲着,平时用它存放着小枣或花生之类,因为怕我们这些孩子们偷着吃。放在这里面,上面压着厚厚的棺材盖,小孩子根本挪不动。过去吃面都要靠自己磨面。推磨是一种体力活,正功夫大人到生产队干活,没有时间,只有到了晚上,点一盏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抱着磨棍,围着磨道一圈圈地转。我们这些孩子也不让闲着,也要跟着推磨。疯了一天下来,本来就乏了,困了,偏不让睡觉,还要抱着棍子推磨,那个不情愿劲儿大了。明着不敢反抗,暗里却出工不出力,转着转着就打起盹来,走着路就能进入梦乡。此时,母亲就会把我们唤醒,挪开棺材盖,抓出一把红枣或花生给我们,算是一点物质刺激,好让我们打起精神推磨。每人一小把,根本不够塞牙缝的。吃完再要,母亲早已把棺材盖好了。

里面没有存放东西的时候,就成了捉迷藏的藏身之地。祖父看到我们拿着他所珍视的寿材玩耍,不高兴了,喝令我们出来。看着那铁青的脸色,我们大气不敢喘,蔫不透风的溜了。可是,记吃不记打,下次捉迷藏,照样往里面藏。

祖父对自己的寿材看得很重,过一两年就要用油漆刷一遍。来了客人,祖父还要领着客人兴致勃勃的参观。边看边讲,看那副兴高采烈的样子,还以为是参观祖传宝贝。1963年发大水,我们一家人都逃往村里避难,而祖父与父亲没有一起走,冒着危险一直坚守在老宅子里。洪水进了院子,西小村的大部分房屋都倒塌了,唯独我们这座老房子保存下来。等洪水退去,我们都回到家的时候,看见院子里仍然都是泥水,而那口寿材就停在院子的一角,下面用木凳高高的架起,以防止水的浸泡。

中国人是有厚葬的习惯的,皇上可以提前修陵墓,老百姓没那个条件,就提前置办寿材,其实是为自己准备后路。古人讲究“视死如归”。我们只是寄居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归宿还是在那遥远的天国,寿材等于是归途上的交通工具。所以,才能够常年守着自己的寿材,并没有觉得恐惧与晦气;祖父才会带着客人炫耀般的参观。这也是中国人的另一种乐观与豁达。

1980年,祖父以93岁高龄无疾而终,老人家终于睡进了为自己准备了二十多年的寿材。当我看着它被缓缓的送到提前挖好的墓穴,并被土掩埋的时候,我禁不住想到:这口被祖父精心保护了二十多年的寿材,应该已经有灵魂了,它会护佑着祖父安全而舒适的返回天国。

          2017-10-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得友人赠书
后一篇:损友即益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