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的张望

(2017-05-14 03:01:14)
标签:

情感

分类: 散文

张望,是母爱的特殊表达。《 战国策·齐策六》记载:“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是说战国时期齐闵王的侍臣王孙贾每次入朝当差回家,他的母亲总是倚在门外等候;有时回来晚了,他母亲则到巷口去等。这就是“倚闾而望”一词的由来。

谁又不是在母亲张望的目光中长大的呢?

从记事起,母亲站在家门口迎接时的期盼与喜悦,送别时的惆怅与牵挂,就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我印象中,每当我上学时,母亲总会送出门口,千叮咛万嘱咐的要我路上要小心,用慈爱的目光送不耐烦的我渐渐远去;每当放学回家,总会远远的看见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口,笑吟吟的接过书包,还再三的问“饿了不”或“累了不”。一进门,就张罗着拾饭。直到成年之后,每天上班下班,仍然是背负着母亲的张望而去,迎着母亲的张望而回。这些,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我生活的习惯与常态,几十年过去,我一直心安理得的享用着它。

 后来,母亲又将张望的目标转移到孙子孙女身上,隔代人同样理所应当的享用着这份爱的延续。 在爱的张望中,母亲一天天老去。终于有一天,她再也无力走到门口了。我清楚地记得,2007年,在外地上学的女儿临走时与奶奶告别,母亲只说了句“走吧”,在床上用忧伤的目光送孙女远去。在门口,我对女儿说:“你奶奶送不了你了。”已经懂事的女儿轻轻的说了一句“我知道”,迈着沉重的脚步走了。后来,她曾经在文章中写到过这件事:

“两天后,我要回学校,拉开屋门伸进半个脑袋,跟奶奶道别。

奶奶躺在屋里,说,奶奶起不来,就不送你了啊。

我说没事,等我半个月,我又回来啦。

奶奶说好。

我并不知道,奶奶没起身送我是因为之前跌倒,无力,起不来身。

我也不知道,自此一诺,天人两隔。

那个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就在胡同口等着盼着、那个在沉迷于电脑网络无暇聊天的我们的身后,安静看着并试图多和我们说话却屡屡失败的人,再也不见。

愚钝如我,是在很久以后,才发现这些点滴。”

果然,这一次成了祖孙俩的永诀。那一年,母亲走了。从此,无论是出门或是归来,门口再也没有了母亲的张望。时间过去了好久,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我没娘了。从此,再没有了那熟悉的张望的目光。

 然而,母爱也是有传承的。在母亲的张望中,老伴也学会了张望。每当孩子回家的时候,在门口,总有一双慈爱的目光在等候着。也许,人类正是在这一代代的爱的张望中得以繁衍与延续;而人类也正是在这张望中与遥远的遗忘与未来建立起爱的生物链。

顺便说一件憾事。我曾经以《母亲的张望》为题,写过一篇小文,被某出版社收进一本文集。书出来后,编辑部要求作者每人出300元资助费。选了我的文章,不付我稿酬,反而要我资助,真真岂有此理!我一怒之下,中断了与该出版社的联系,钱未汇,已经印好的书自然也未拿到。后来与朋友说起此事,他觉得我应该要此书,因为里面有关于母亲的文章。我想了想,觉得也对,写母亲的文章自然不同于我其他那些无谓的狗屁文字,实在应该保留一份的。文章本身无所谓,母爱却是应该珍藏的。

今天是母亲节,就以这篇小文作为心香一瓣,献祭给在遥远天堂的母亲。

母亲,祝您与父亲一起,在天堂里过得快乐!

                                                         2017-5-14,母亲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星空
后一篇:爱的传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