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小善与伪善
(2016-10-22 07:39:04)
标签:
历史 |
分类: 读《说苑》 |
我们常说“与人为善”。 善,可以分为两种,即大善和小善。所谓大善,就是一切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与人为善,慈航普渡。这种善,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增强社会的和谐,是为大善;所谓小善,也是以善为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说好听点儿,叫“好人好事”, 说难听了,叫“小恩小惠”。 但不管怎么说,小善也是善,尽管有时表现得有些萎琐。
景差做了郑国国相。有一天,他遇到一人冬天趟水过河。出水后,那人冻得浑身发抖。于是,景差就让侍从下车,将那人扶上车,并用自己的上衣给他盖在身上。后来,晋国的叔向听说了此事,就说:“景子为人相国,岂不固哉?吾闻良吏居之,三月而沟渠修,十月而津梁成,六畜且不濡足,而况人乎?”意思是说,景差做为国相,这样做显得有点卑陋。优秀的官吏处在国相的位置上,应该每年三月就修整好沟渠,到十月就建成了桥梁。牛马猪羊鸡犬等都不会湿足,何况人呢?
叔向说的当然很有道理。他之所以认为景差有些卑陋,就只为他的行为只是一种小善。做为国相,他所考虑的,应当是为天下苍生造福的国家大事,而不能以施一些小恩小惠为满足。让过河人上自己的车,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盖上,只能使过河人一人受益,而且还是暂时的。假如他过河遇不到景差,那又该怎么办呢?叔向认为,做为一名优秀的官员,所考虑的应当是如何修整好沟渠和建好桥梁。桥梁修好后,就可以使千万人免受冬天趟水之苦。这样的善,才是大善。
时下媒体上经常报道,某某官员深入工厂,与职工共进餐;某某官员深入地头,与农民亲切交谈;某某官员自掏腰包,捐助贫困人员;逄年过节,给贫困户送米送面;最常见的场面是官员大庭广众和众多媒体的镜头之前,抱起在场的一个孩子,以做亲民状……这些,不可否认,都是一些善举,但给人的印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做为有作为的官员,应该是积极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真正过上舒心和富裕的生活。为百姓创造福祉,才是真正的大善。所以说,小善象雨滴,只能湿透很小的一点地方;大善才是甘霖,去滋润整个大地。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则是后者。
另外,还有一种“善”, 那就是伪善。这种“善”, 是一些人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伪装出来骗人的,被老百姓讥之为“假善人”。 他们表面上做出善良的样子,心里却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打着为民造福的幌子,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演出了大年夜花巨资请贫困户吃海鲜大餐的闹剧,劳民伤财,为自已的升迁捞取资本;比如有的企业大肆偷税漏税,攫取大量钱财,一面挥霍无度,一面又掏出些散碎银两,捐助公益事业;比如有的人为官不廉,横征暴敛,却又花几个小钱,资助贫困生,盗买人心……这种“善”, 即为伪善。其实,它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而是披着善良外衣的真正的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