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读书

(2015-06-03 05:14:0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魏书》记

                              ——读《魏书》记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文人的地位都要远远超过武夫。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乎是国人的共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记的今天,在各地大大小小的媒体上,宣扬“知识改变命运”的声音仍不绝于耳。但与此相反,我们还听到另外一些说法,比如“读书人都是书呆子”,“文人只会纸上谈兵”之类;施耐庵把水泊梁山上的军师叫吴用(无用);季羡林大师则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文人读死书、死读书的结果。这就又产生了一种矛盾:书本上流传下来的都是人类经验的精华;既然说知识可以改变一切,为什么读书却可以使人越读越傻呢?看来,是在哪个环节上我们的判断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北魏时期,有一名军事将领叫伊黻。他从小勇健过人,不但善射,而且力大、能跑。他使起力来,可以拽着大牛倒着走;跑起路来,可以追得上飞跑的骏马。这该是个道地的武夫了吧?当初始祖召集众人商讨攻打凉州的时候,除了崔浩力主出兵外,众人都说凉州那个地方缺少水草,不宜出兵。唯有伊黻一人支持崔浩的意见,他说:“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始祖听从了他和崔浩的意见。到了那里一看,果然水草丰足。事后始祖感慨地说:“崔公智计有余,吾亦不复奇之;吾正奇黻弓马之士,而所见能与崔同,此深可奇。”又说:“黻智力如此,终至公相。”崔浩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卫青、霍去病亦不读书,而能大建勋名,致位公辅。”始祖笑着说:“诚如公言。”

     始祖的话说得很明白。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精研义理,时人莫及”,是个典型的文人。始祖曾说他“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所以他有过人的见识并不奇怪。奇怪的倒是伊黻。他只是个“弓马之士”,见解居然和崔浩相同,胜过了那些读书破万卷的文臣。何也?

     总的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于相信了读书的力量和作用。读书并不等于知识。得到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读书只是主渠道之一。除了读书,我们还可以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嘴请教,用足实践,用心思考......这些都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它们的作用一点也不逊于读书。另外,除了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略,诸如勤奋、忠诚、理性、公正、善良等,都是知识的有效补充因素。这样说,并不是贬低读书的作用,而只是想说明,获得知识方法有多种,并非只有读书一途,亦即陈云所说的“不惟书”而已。不能无限度的夸大读书的作用,而导致忽略或堵塞了取得知识的其他途径——当始祖准备封他为郡公、尚书时,他连忙谢绝,因为“中秘二省多诸文士”,他把文士看得比自己要高。“若恩矜不已,请参其次”,自己退居文人之后。但,这是他心里真正的想法吗?还是他的一种托词而已?在我心里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唯有读书高”之类,不过是文人自己的意淫而已。史书都是笔杆子们写出来的,他当然有“话语权”,把自己抬得高一点也是很自然的;而武将们是不大在意这些的,即使千古留名又能如何?天下是武将们打出来的,靠一帮文人是得不了江山的。只要好处都让自己得了,至于史书怎样写,他们是不在乎的。“卫青、霍去病亦不读书,而能大建勋名,致位公辅”;剩下的那些“青史留名”之类,比如伊黻的“请参其次”,如丢给狗群的一块没有多少肉的骨头,就让那班文人们抢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星寒月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