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汤

(2015-04-12 05:12:14)
标签:

文化

分类: 故里钩沉

                           ——故里钩沉(147)

                          热汤


    这里所说的“热汤”,并不是古语所指的热水之类,而是我们这一带民间对热面条的俗称。热面条叫“热汤”,凉面条叫“冷汤”。现在还有人经常说“擀冷汤”,汤而能擀,可见此处的“汤”是面,而不是水。

过去的热汤,一律是手擀面,即面活好之后,用一根粗大的擀面杖擀轧而成巨大的面片,将面片多次折叠,再切成细条。条,当然是切得越细越长越好,而且摆放有序,就越显出手工的精细。如果切得又宽又碎,摆放的凌乱不堪,那就说明女方的女红不行,要受人嘲笑的。煮面条也有学问,先把油烧热,将葱姜蒜爆香,然后加水烧开后下面条,煮熟后点上一点香油,就直接出锅了。

过去,由于条件差,饺子就不用说了,平时连想都不敢想。有人开玩笑说:“一年到头吃饺子”,并不是说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吃饺子,而是只有一年到了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即便是冷汤,如果不是过节或来客人的话,也是轻易不吃的。比较经济而且又方便的,就是热汤了。不过方便也不是说想吃就能吃。我们这儿有句俗语,叫“装恙装恙(恙读作“央”,平声),闹顿热汤”,装恙,就是装病。是说人只有得了病的时候,才会给擀顿热汤吃。小孩子嘴馋,为了吃一顿热汤,只好装病。因此,热汤是标准的“病号饭”。说起装恙吃病号饭,还出过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一年民工“出海河”,有个民工偷懒装病。当官的知道他是装的,就责令随队医生,打针打的是蒸馏水,吃饭吃的是病号饭,也就是热汤。那热汤当然不会很稠,一碗水里面,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根面条。当时出民工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能吃能喝,一顿吃二三斤干粮都很常见,一下子每顿饭只能喝一碗稀稀的热汤,等于是杯水车薪,用俗话说就是“还不够灌牙缝儿的”,没用两天,这病号饭就吃得小伙子顶不住了,只好回到工地上干活。

我从小就喜欢吃热汤,但条件所限,不可能经常吃。母亲为了让我解馋,就用细玉米面擀汤,玉米面颗粒粗,根本就和不到一起,母亲有办法,用榆树皮晒干压成面,把榆面掺到玉米面里,就能擀热汤了。玉米面擀成的热汤虽不如白面热汤,但也能解一解馋,总算聊胜于无嘛。

进城之后,母亲还会亲自动手为我做一顿热汤。老人家做的“葱花汤”特别好吃。她把面条擀好后,把水烧开,将面条直接入锅煮熟后,再来个“倒炝锅”,也就是把切好的葱花以及各种作料放进去。这样做出的热汤,将面条的香味与葱花的鲜味儿融合在一起,吃一口,简直不忍下咽。至今回味起来,犹感口有余香。可惜,母亲不在了,我再也吃不到那样好吃的葱花汤了。

                                                                                                 2015-4-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