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儿马之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淮镇街上的石儿马。”这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一首民谣,说的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三大古迹。沧州地处苦海沿边,历来为充军发配之地,以水浒人物林冲发配名世。荒蛮之地自然少文物,这三大古迹就成为我们这一带少有的宝贝了。
我老家离淮镇只有十来里地,平时经常跟着大人赶淮镇大集,自然没有少去 。可是,却一直无缘一识石儿马的尊容。1982年,我曾经在淮镇教过多半年的书,闲暇之时在朋友的陪同下,特意找到石儿马。到了那儿才发现,原来就是一尊毫不起眼的石马,身上伤痕累累,一为风雨剥蚀,一为人为破坏。为卧姿,孤独的卧在滹沱河故道上的一座旧桥北岸,身子被埋起了大半,只剩下很小的部分露在外面。关于这座石马,官方记载资料很少,据说是北魏时代的作品。民间有一传说,说是有二马初冬于野啃食麦苗,田主见到,持枪刺伤一马腿。二马逃奔至淮镇滹沱河,一马渡过滹沱河,得以逃脱;而另一伤马则上岸即卧,再不能起,化作石马。当然,传说是传说,它到底是谁?来自哪里?又何以至此?怕是没几个人说得清了。此石马于文革中遭难,时淮镇建南街桥,破石马以作桥礅。人皆惋惜,故由匠人将已破石马重新粘合,复原貌置于桥头至今。
这么有名的文物,我相信有关方面应该是做过专业鉴定的,但奇怪的是一直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就这么任由风雨剥蚀、人为践踏。也许是鉴定过了,认为没有多少文物价值,不值得保护的缘故吧?我是外行,但在我眼里,它的体积虽不大,但造型古朴,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十分可爱。即便它的文物价值真的无法认定,起码它的名气在这儿,每年都有许多爱好者慕名而来,一瞻它的芳姿。当地政府完全可以在其身上做一做文章,提高一下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一下当地的经济与文化。一举多得的事,可惜没有人做,直令诸多仰慕者乘兴而来,伤心而去。
驱车经过滹沱河故道,远远地就又看见了那座桥,那匹马。依旧是荒凉的滹沱河故道,依旧是伤痕累累的石儿马。人的生活都提高了,而石儿马的处境却一点未见改善。它活着的时候受伤,化为石头之后,依然在受伤。我的心顿时凄凉起来。车子经过石儿马身边,我没有下车,绝尘而去。不是不想,而是不忍。不看,惆怅;看了,伤感。所以,不看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