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关何处

(2014-12-31 03:46:26)
标签:

情感

分类: 散文

                                    ——沪上行(三)

现在已是2014年12月31日了。没想到,2014年的句号是在上海画圆的。

年过半百,我还从未在外地过过新年,从心理上还一直未曾缓过神来:现在,我是在家,还是在旅途?按理说应该是在家里,因为这是儿子的家。昨天我与妻子开玩笑说:现在,咱有四个家了。老家村里一个,泊头一个;北京女儿那儿一个,儿子这里又一个。狡兔有三窟,而我们却有四个了。

现在都说儿女在哪里,那里就是家。但过去不是这种说法的。过去讲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在我的意识里,只有原籍庄头村的那个家,才是真正的家,因为我的祖先,我的父母都留在那里,那里才是我的根;其他的家,都是流动不居的:泊头那个家,只能算是长期居住的基地;而女儿所在的北京与儿子所在的上海能够有多久?我不知道,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会变动,家也随着工作的变动而迁移。他们的家不能固定,我的家也自然不能稳定。说实话,将来我最后的归宿究竟会落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感觉自己就像个浮萍,不知命运的水流会将我飘到哪里。

中国人是不喜欢迁移的,喜欢安居乐业,父母住在哪里,就在那里扎下根去。过去讲究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这个原因;即便出门在外,逢年过节,也会像一只风筝,被牵在父母手里的那根线拽回来;甚至即使父母不在了,常年在外居住,到了老年,也总是思乡心切,回到故土,生于斯,也要葬于斯。“埋骨何须桑梓地”,那是对志向远大的大人物所说的;而大部分人都是平常百姓,最终总是愿意叶落归根。至于大规模的移民,那更是被视为一场灾难,作为普通老百姓身不由己,只能被动的被迁来迁去,这种痛苦的记忆,也许会流传多少代。诸如明初的“燕王扫北”,被迫迁居的出发地——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至今还是无数人的精神家园。

我的真正的家,当然是在原籍的庄头村。那里不仅有我的祖先,我的父母,那里还是我的出生地,那里装满了我童年与少年的记忆。当初,因为它的落后与贫穷,我曾经拼命地想逃离,想突围,并且最终也果然如愿以偿的离开那里;但在我的灵魂深处,那片土地从来就在那里。它的一草一木,都在我的心里疯长,那里才是我的根。正因为如此,父母去世后,很多人都劝我将老家的祖屋卖掉,但都被我坚决的拒绝了。虽然那座房子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但那是一种象征;没了它,我会觉得生命就失去了根基,即便住在宫殿般的房子里,也会觉得不踏实。卖了房子,就等于是出卖了祖宗,出卖了父母,出卖了童年的记忆,最终也出卖了自己。

所以,那座房子不论如何破烂,但那就是家,永远的家。不管我的后半生居住在哪里,最终我总会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夜深了,白天的喧嚣消停了许多,只有窗外不时驶过的汽车声与远处的火车的汽笛声在提醒着这个世界并未完全睡着。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是顾不得发思乡之幽思的,比如我的儿女们。忙碌了一天的他们,带着身心的双重疲惫,早已入睡。而我老了,无所事事,才有心思胡思乱想,并写下以上无聊的文字,也算是对2014年的一份纪念。

                                               2014,1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远方投奔
后一篇:开门见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