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12-28 05:20:14)
标签:

文化

现在,看惯都市五彩灯光的人们,大概无法想象早年间无电时所过的生活。人类从何时起发明了用灯来照亮,我不知道;只是后来看出土文物的资料记载,说从春秋时代就有用灯的习惯了,比如陶俑灯。不过我估计那时的普通老百姓是不会使用它的,因为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到农村使用的还是一种豆油灯。所谓的豆油灯,奢侈一点的,是用一种专门的陶制高脚灯,但那只有讲究的人家才有;而大多数人家,用的就是普通的粗瓷碗,碗里有蓖麻榨汁制的蓖麻油,用棉花搓成灯心绳,浸泡在蓖麻油里,点着一端,用以发光照明。记得当时有段快板说到:“打竹板,点儿对点儿,我家墙上有个窟窿眼儿,窟窿眼儿里放着油灯碗儿”,指的就是这种油碗灯;窟窿眼儿是指各家的墙上,都挖有灯窑儿,也叫灯台,专门放灯的。当地有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抱,往下一跳。”说明灯油的金贵,连小老鼠都偷着吃。那时点的是蓖麻油,人都舍不得吃,但为了取亮,没有办法。为了节省,灯头都留得很小很小,是真正的“灯光如豆”;而且,往往全家使用的就是这一盏灯。比如晚上吃饭,有人回碗盛饭,就要一手端碗,一手端灯,到厨房的锅里盛饭;而在炕上吃饭的人们,就得在黑暗中等着,等灯端回来再吃。我记得小时候姐妹多,吃饭时都抢咸菜吃,往往被大人喝住。有时候就趁着灯被端出去的时候,摸着黑儿偷着挟咸菜吃。父亲听见动静,就用他的筷子一敲我的筷子,夹着的咸菜被敲掉了,我才赶紧把筷子缩回来。吃完了饭,就造造睡觉,反正那阵儿连收音机都没有,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一推饭碗就钻被窝。这叫做“早睡早起”。如果睡不着,也不点灯,就在黑暗中搓玉米、捻绳儿,或者聊天,母亲称之为“说黑话”。母亲与姐妹们还练出了一种特殊的本事:在黑暗中纳鞋底。纳出来的鞋底,照样针脚又密又匀。没人说话的时候,就只听见刺啦刺啦绳子穿鞋底的声音。如果有人来串门,即使不得不点灯,灯头也很小,昏黄的灯光里,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母亲她们纫针的时候,要把连凑到灯前才能看得清。我从小就爱看书,父母非常支持我的学习,所以,我是有特权的,被恩准可以点灯看书,甚至一直看到深夜。直到第二天早晨,连眼圈儿都是黑的,鼻孔里都是烟灰。

后来,灯碗儿被“泡子灯”所代替。那是一种玻璃特制的油灯,分为灯身、灯口与灯泡三部分。主要的关键在灯口上,金属做的,灯芯被一种可以转动的枢纽控制,捻动枢纽,灯头就可大可小。灯泡不是现今的电灯泡,也是透明玻璃制成的,两头有口,其中一头安在灯口上。这样,不但灯芯冒的烟少了,灯光也显得亮了不少。只是灯芯燃烧一段时间就会暗下去,还会发出啪啪的声响,母亲就会摘下头上的簪子去挑灯花。灯花挑去了,屋里也亮堂了。点灯的油,也由蓖麻油换成了煤油。煤油的好处是油烟少。只是当地不生产,必须到供销社去买。那时什么东西都靠国家供应,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煤油很少,所以,就只得在点灯时间上打算盘,能不点就不点了。

再后来,就换成电灯了。庄稼人虽然用的灯泡度数都很小,发出来的光是黄的,但毕竟比油灯进步了许多。一直延续到眼下,这些也就不多说了。

没有光明,人们就只能在黑暗中生活。在黑暗中没有光明的生活,是没有希望的生活;而没有希望的生活,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了。一个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的民族,怎么能够好好的发展下去呢?

                                        2014-1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远方投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