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12-10 05:10:32)
标签:

文化

分类: 故里钩沉

                                                       ——故里钩沉(145)   

    俗话说:脱鞋上炕,下炕穿鞋。也就是说,除了在炕上或躺或坐的那一会儿,人都是要穿鞋的。所以说,人的衣着中,就数穿鞋最“费”。尤其是十来岁的半大小子,从早到晚到处乱跑,半刻也不识闲儿,一双新鞋穿在脚上,没两天就都是窟窿眼睛的了。母亲一边缝鞋一边埋怨:“你整天吃鞋啊!”等母亲把鞋补好,我这里穿上一转身,早就跑得没影了。

乡下人穿的鞋,都是自家做的。至于皮鞋,那是城里人的专利,乡下人没那个福气。倘若村里真的有人不知从哪儿搞来一双皮鞋穿在脚上,那份骄傲与自豪是会令所有年轻人艳羡不已的。当时有几句歌谣,是专门针对那些时髦的人的:镶金牙的自来笑,戴手表的装刺挠,穿皮鞋的走高道。自来笑、装刺挠、走高道,都是故意让人看见,以便显摆,可见当时在农村穿皮鞋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

我家人多,老少九口,穿鞋就成了一项重大的“工程”,仅靠母亲一人是忙不过来的。所以,姐妹们从会动手时开始,就参与到做鞋的行列中来。打夹子,搓麻绳、纳鞋底......工序繁杂,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母亲负责最初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打夹子。所谓的打夹子,就是将那些平时积攒下来的破布碎块,在案板或饭桌时铺满一层,上面涂抹上一层浆糊(所谓浆糊,其实就是吃饭时剩下的粘粥,那时白面是奢侈品,哪里舍得用来打浆糊?);然后再铺一层碎布,再涂一遍浆糊。如此反复几遍,成了厚厚的一层夹子,晾干之后,就是做鞋底与鞋帮最好的材质了;搓麻绳,就是用麻劈儿捻成纳鞋底用的麻绳。这个活儿需要巧劲儿,否则搓出来的麻绳就会粗细不一,根本没法用。为了快,很多人“手脚并用”,把两股麻劈儿在大腿上一搓,麻绳就搓成了。爷爷手巧,用粗铁丝穿在一段猪骨头上,将麻劈儿固定在上面,再把麻劈儿分为两股,用手提着,下面转动猪棒骨,上面的麻劈儿就自动搓成了麻绳。爷爷发明的这一半自动化工具,果然使速度加快了不少,连别人家也都纷纷仿效。夹子与麻绳都准备好之后,母亲就按“鞋样子”用夹子剪出鞋底形状,用白布条沿好边儿,几层粘在一起,然后还可以用麻绳“纳”了。

纳鞋底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不但费力,而且还要有巧劲。鞋底那么厚,一不小心就会把钢针折断。一般都是戴上特制的“顶针儿”,利用它的坚硬,将钢针强行顶过厚厚的鞋底。纳出来的鞋底,针脚儿不但要密,还要匀称,使的力气也要大小统一,否则,纳出来的鞋底就会疙疙瘩瘩,歪歪扭扭,凹凸不平,不但难看,做出来的鞋穿着也不舒服。母亲纳鞋底最拿手了。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持针,用顶针把钢针顶过鞋底,从反面将针拔出来,轻轻一扯,麻绳随着钢针穿过来。最后,母亲还要把麻绳使劲一勒,使针脚结实、匀称。我最喜欢看母亲晚上就着昏黄的油灯光纳鞋底的样子。尤其是麻绳穿过鞋底之后,母亲伸展胳膊那长长的一扯,再补时用针在头发上一抹,那姿势简直优美极了;再加上扯麻绳时那刺刺的声音,就如舒伯特小夜曲般好听。试想,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动人的画面啊!

鞋底纳好之后,就开始上鞋帮。两者缝合在一起,一双鞋就做成了。黑的鞋帮,白的鞋底,两者组合在一起,从色彩到形状,是那么和谐、优美,透着一股家的温馨。这还不算完,为了穿上新鞋不磨脚,母亲还有用一种木制的鞋楦把鞋撑几天才会让你穿。这时的鞋啊,又合脚又舒服,哎呀娘啊,您真是亲娘啊!

如今,娘不在了,把鞋也带走了。再想穿那么合脚,那么舒适的鞋是不可能了。思之,如何不令人潸然泪下!

                                                                                2014-10-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