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八)
(2014-11-19 03:06:42)
标签:
历史 |
分类: 读书札记 |
(21)急流勇退的张良
开拓进取易,急流勇退难。
青年时代的张良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说他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这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古人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大凡与君主共同战斗过,并且取得战功的人,在政权安定之后,都有可能成为被搬掉的“石头”。功劳越大,这种危险性也就越大。而那些跟随主子一起打天下的人们,也真的认为坐了江山,自然也有老子的一份,于是乎,欣欣然、飘飘然起来,争名誉争地位,走起路来仰脸横行,丝毫不知收敛。天是老大,我是老二,甚至对过去的老主人也轻慢起来,处处透出对老主人的不屑与不满,已经严重影响到老东家的权威。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战友,而是变成敌人了,距离你被肃清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张良深知这个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再三感谢;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正因为如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最为有趣的是,张良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个威武高大的汉子,反而像个美丽的女子。难怪连司马迁也惊叹道:“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②。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2014-11-7)
(22)会分肉的丞相
陈平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时就帮助乡里举办一些红白喜事之类的活动。有一次乡里举办社祭,陈平主管分祭肉,分得很公平,乡亲们都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好!”陈平就感慨地说:“要让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
分祭肉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为紧要的是要掌握好平衡,这就需要一种权术(权就是秤砣)。但一般说来,擅长权术的人名声都不会太好,所以,陈平先后投奔了魏王、楚王等人,都不受欢迎,最后经魏无知推荐,到了刘邦的麾下。但是,仍然遭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诋毁,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所以,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这才不再说什么了。
其实,陈平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意思是,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也就止住了,终归不能再兴起,因为我暗中积下了很多祸因。看来,当丞相并不如分祭肉那么容易。不过,权术自有权术的好处,他的官,当得还算不错。正如司马迁总结的那样:“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20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