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小人书”
(2014-07-30 04:07: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近年来醉心于在网上淘书,顺便买了一些“小人书”。有几百本?上千本?我没统计过。于是有人说我在搞连环画收藏。我赶紧予以否认:实在惭愧。我哪里是在收藏?搞收藏是要有钱的,还要讲究品相、版本、作者等等。现在的连环画收藏正热,行情也水涨船高,动辄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最高的上万元、几十万元;对这些,别说买了,就是想也不敢想。囊中瘪瘪,只能是望收藏兴叹而已。
我所买的连环画,都是一些藏家所不屑的“边角料”, 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满足于过去的一种记忆而已,根本说不上品相、版本之类的。范围在文革及以前的作品,我的心理底线每本在3至5元之间。别看平时在生活中我大手大脚,唯独在买书时却是锱铢必较,有时超过心理底价一元钱,就被我放弃了,随后就是油然而生的羡慕嫉妒恨以及可以长达数年的懊悔,真正体会到了钱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对少年时记忆深刻的小人书,如果弄不到手,心里总是痒痒的,简直有点寝食不甘的意思,于是就咬咬牙,一狠心花个三十二十的就买下了。当然,如果价钱再高,我就不敢问津了。我的购书最高纪录是四十元。那是一本六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前沿一家人》。当时,我的一位堂哥手里有一本,但是轻易不让人看。有一次他发动我们给搬土坯,把我们累了个臭死,最后作为奖励才让我们看了一回。只是因为对此事的印象深刻,才不惜花“重金”买了回来。
有人说,搞收藏其实收藏的是记忆,此话不假。我买小人书,买的就是一种记忆,童少年时代的一种记忆。那时,我们根本没书可看,大部分也看不懂;看得懂的,就是这通俗明白的小人书了;价钱也便宜,几分钱、顶多一毛多钱一本。即便是这样,真正自己花钱买的也少,大多是小伙伴们之间相互交换着看。我自己手里没有,想看的话,只能是腆着脸给人家说好话,央求人家施恩;实在不行的话,就花一二分钱高价“租”着看。那时的一二分钱也是个钱啊!一个小孩子,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没办法,有时就在家里偷鸡蛋到村供销社去卖,每个鸡蛋卖7分钱,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可以租好几本小人书。我也是个倒霉蛋,有一次将二分钱的硬币掉在水里。我冒着三伏天的炎炎烈日在水里摸了一大晌午才算摸上来。更倒霉的是,有一次我将向一位远房叔叔借的小人书给弄丢了,这一下子可惹了大祸,人家非逼着要还。我清楚地记得,那本书的价钱是一毛五,关键是不敢对家长说实话,我到哪里去弄这一毛五?后来,家里给了一毛五买作业本,我就把这个钱还了书钱。正巧村里来了吹糖人的,我回家就谎称钱被我用来买了一个糖王八。父母虽然不高兴,但也没有深究,只是斥责了几句,事情就算过去了。我估计可能是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吹糖人的,父母觉得孩子可怜,所以没有深究。只是到后来我倒不理解自己了:既然把钱赔了人家的书钱,对父母直接说明了就是了,干嘛非要撒谎说买了糖王八呢?此罪比彼罪一点都不轻啊!直到现在,与姐妹们说起来,还仍然一阵好笑。
有了这些记忆,在遇到当年的那本小人书的话,你说我能不把它买下来吗?